IPv6 慌慌慌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IPv6,互联网,IPv4
  • 发布时间:2012-05-03 16:11

  IPv6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

  “中国同IPv6的接触最早是在1997年,那一年,我们申请加入6bone。这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一个国际IPv6实验网。”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星教授回忆说,“当时我们在上面做了三件事:在教育网CERNET上运行基于隧道的IPv6网络,建立了IPv6的网页、BBS和搜索引擎,同时与诺基亚开展了IPv6的研究合作。”

  如此算来,IPv6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15个年头。在这15年中,IPv6被人们反复提及,但是又不断地被淹没和遗忘。如今,在政策的推动下,运营商、企业和用户终于收获了一个明确的结果。从此,我们可以大声地宣布,中国的IPv6快车,已经驶过了理论、实验和小规模应用的“停靠站”,正在加速驶向下一代互联网。

  然而,尽管前景如此“丰腴”,但是现实却还是有些“骨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由于存在不同协议间的过渡,因此离列车真正到达“纯IPv6”这一终点,还有很长的旅程要走。李星教授认为:“我国真正实现以纯IPv6协议为主的公网服务,至少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

  IPv6要来了,可是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准备好,这不能不叫人慌张。

  “在飞行中换发动机”

  对于爱看热闹的人来说,IPv4与IPv6过渡阶段的纠结,可以说是一出“好戏”。在这个阶段,既有像“中国IPv9”这样的特色戏码,也有多种过渡技术“同台唱戏”的纷争,更不乏对这种过渡状况的质疑。

  采用哪种过渡技术,成为IPv4与IPv6转换过程中的第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这种过渡,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设备升级,并不能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得以解决。博科高级技术顾问沈千之表示:“原有的IPv4设备如果希望通过软件升级支持IPv6,结果会得不偿失。因为IPv6协议需要硬件支持,通过软件方式进行升级将导致性能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过渡技术上。

  目前常见的IPv4与IPv6过渡技术包括:

  1、双栈技术 作为最早见诸于世的过渡技术,顾名思义,“双栈”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套解决方案能够同时支持IPv4和IPv6并存。而这就需要从核心向边缘过渡的所有设备,都要支持两套协议。这一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很多厂商的解决方案宣称支持过渡,就是采用的“双栈”。然而,这一技术本质上并没有打通IPv4和IPv6。另外,由于需要双路由基础设施,也使得网络部署的复杂度和成本提高。

  2、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其又细分为自动隧道技术、非自动隧道技术等等。本质上,这一技术可以让IPv6协议“跑”在纯IPv4网络上,或者让IPv4协议“跑”在纯IPv6网络上。相比较“双栈”,“隧道”只需要对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设备进行更新,实现起来更为简单。

  3、翻译技术 解析,是翻译技术的一个关键词。也就是说,翻译技术能够通过协议翻译和解析来实现两种协议的互通。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NAT-PT、NAT64,以及清华大学所倡导的IVI(名称灵感来源于罗马数字,IV是四,VI是六,所以IVI可代表IPv4和IPv6过渡和互访)技术。“我是‘翻译派’的支持者。”李星教授表示,“作为无状态翻译的一种,IVI不同于有状态翻译,不需要数据库绑定,而且只需要在一点上更新设备,开销小、管理方便,同时还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地址溯源。不过,这一技术相对比较复杂。”

  目前,这三种技术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并笼络了一批“拥趸”,因此,我们还很难判断哪种技术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而这种不确定性,也会成为IPv4到IPv6过渡阶段的一个难关。

  IPv4与IPv6在过渡中的第二场观点争锋,来自于NAT转发技术。

  在IPv4地址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前提之下,作为一种将私有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IPv4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以解决地址短缺。目前来看,这是在IPv6还没有完全“落地”前的一个“保留节目”。那么,既然IPv4 NAT已经解决了地址问题,IPv6部署的意义何在?

  尽管APNIC主席Paul Wilson承认IPv4 NAT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IP地址短缺的困境,不过,他还是斩钉截铁地对IPv4 NAT技术进行了否定:“它破坏了互联网端到端的模式。”ZTE承载网产品解决方案工程师甄子峰认为,IPv4 NAT只能算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的方案。

  从技术角度,李星教授认为,IPv4 NAT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技术缺陷的。比如,其只支持单向发起通信,不能从服务器端发起连接请求。而在物联网应用中,是需要双向通信的,“这就好像手机,在IPv4加NAT的时代,要不断给基站发‘Keep Alive’请求;而在IPv6应用中,基站可以主动去向手机发起通信(如即时消息类应用)。据说,这可以节省手机30%的电量消耗。”

  目前,关于IPv4 NAT与IPv6的争执,正在通过技术上的融合慢慢淡化。中国电信所提出的IPv6过渡方案LAFT 4 over 6,就利用了NAT的卸载思想,在网络侧维护基于每用户的状态表,而在用户侧实现端口的分布式处理,用以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而另外一种受到运营商广泛追捧的技术——DS-lite(Dual Stacklite),也同时采用了IPv4 over IPv6隧道和IPv4 NAT技术,以实现IPv4到IPv6网络的平滑过渡。

  同时,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些设备商提出了“双栈”和NAT结合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以双栈为基础,当IPv4公有地址不足时采用IPv4私有地址发展用户。部署在用户侧的终端支持双栈,能够同时从运营商获得IPv4私有地址和IPv6地址。当网络演进到后期,业务大部分都是IPv6时,可以逐步关闭IPv4,只给用户分配IPv6地址。

  其实,IPv4与IPv6在过渡期间的学术争议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原南京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现任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俊良教授更是从根本上对现有IPv4和IPv6的过渡技术提出了质疑:“IETF在IPv6标准上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提供对IPv4的兼容性。而双栈、无状态翻译、隧道以及带协议转换等过渡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IPv6必须要IPv4的地址与其对应。表面上看起来IPv6与IPv4连通了,实际上IPv4的应用在IPv4上‘跑’,IPv6的应用在IPv6上‘跑’,各不相干。而且这还要额外消耗大量IPv4地址。”

  除此之外,过渡阶段由于协议间转换所导致的安全问题,也使得IPv4和IPv6的过渡应用更加扑朔迷离。举例来说,IPv6所着重强调的特性之一,是能够对网络行为进行“溯源”,直至查到信息源头为止。那么,经历了过渡技术后,这一特性是否就消失了?Hillstone运营商解决方案资深专家谭仪认为,尽管IPv4/IPv6的转换面临着对非法内容传播的溯源问题,但也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转换进行记录审计,封堵非法信息源,追溯源头。

  “IPv4向IPv6的过渡并不是简单地把现有安全策略中的IPv4地址替换为新的IPv6地址,就能实现相同的安全性。”BlueCoat北亚区高级产品市场经理申强表示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分析每条策略的本质,对应地在IPv6中创建与其‘等效’的新安全策略。”

  过渡阶段总是痛苦的。“这就好像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一样。”H3C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曹向英打趣地说。但是,就如同我们不能总在痛苦中挣扎一样,IPv4和IPv6的过渡毕竟也只是暂时的,尽快实现纯粹的IPv6,需要有人能够为其注入一剂发展的“强心针”。

  目前的疑惑在于,这剂强心针是什么?

  谁来推动纯粹的IPv6?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在哲学和科学领域延续了数千年的谜题,在IPv6领域同样是无解:让“杀手级”的应用推动网络建设,还是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应用生态环境?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博弈,也恰恰向整个业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依赖所谓能够推动IPv6发展的“杀手级”应用?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无疑是“杀手级”应用的支持者。

  张建宁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IPv6高峰会议”上发表的演讲题目,就叫做《寻找IPv6的杀手级商业模式》:“IPv6有四大尴尬。首先,IPv6的发展仅仅限于CERNET 2这个小圈子里;其次,电信运营商的口号大于实际行动;第三,ICP/ISP都认为与己无关,没有商业模式;最后,最终用户也无法感觉到IPv6同IPv4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他看来,利用IPv6的技术特色,既可以“卖感知(实现模式:二维码与RFID结合)”,又可以“卖管控(主打安全、节能、环保)”,还可以“卖应用(应用类型包括无线宽带碎片化应用、新长尾应用等)”。

  H3C解决方案部副部长卢国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就如同社交类应用推动了3G网络的发展一样,我们现在也需要有‘杀手级’应用来体现IPv6安全、保持在线、灵活以及可扩展的特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业界也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从政府和运营商层面,先把基础设施改造好。当IPv6网络上承载的用户足够多时,自然会吸引IPv4应用向其上迁移。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星教授认为,在IPv6网络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运营商应该将新用户直接放到IPv6这一侧,而暂缓发展IPv4,“这些新用户可以通过翻译技术与IPv4互联网进行通信,并积累用户数量。等到用户数量增长起来,ICP自然会考虑向IPv6应用迁移,以后我们可以再把翻译器撤掉。这样一来,运营商就不需要同时去建设发展两张网。”

  实际上,在中国移动2016年之后的IPv6规划中,也重点提到了“新发展用户均能使用IPv6”以及“新增终端、设备、业务完全满足IPv6相关要求”的两大应用期特点。

  不得不提到的是,就是在这样“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困扰下,IPv6的发展依然还是有所收获。

  从全球来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针对IPv6的有益尝试:法国电信将在2014年开始进行IPv6商用;意大利电信会于2013年9月在固网上开始IPv6的尝试;日本、澳大利亚已经建起了相当规模的IPv6网络??

  在我国运营商骨干网建设方面,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电信就已经在长沙等地建设起城域实验网;2011年中国移动在全国9个省市公司启动了IPv6试点;而到2013年年底前,中国联通将启动300万用户规模的IPv6规模性试商用。而且,三大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参与到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的建设中。

  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在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多个项目中对外提供了IPv6服务,并且也拥有了像“现代农业智能温室综合监控系统”这样基于IPv6的物联网行业应用。

  从CNGI-CERNET 2,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育网”所获取到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CNGI-CERNET 2已经通过所拥有的25个节点覆盖了我国20个城市,拥有200万IPv6用户,峰值流量达到60Gbps。

  “不下水,就永远别想过河”

  不管是先去找“杀手级”应用,还是优先发展IPv6用户,尽管目前业界对于IPv6的前进方向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过至少,大家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在政府的推动下,IPv6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尽管IPv6的应用盈利模式还不清晰,不过还是有一批互联网“大佬”们已经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不下水,就永远别想过河。”百度系统部高级经理、IPv6网络负责人张诚承认,IPv6目前的盈利模式还属于探索阶段,不过他认为,没有实践就永远只是雾里看花,“利用IPv6的技术特点,其实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场景,包括基于IPv6地址空间的互联网用户信息标识、基于IPv6地址惟一性的移动和云LBS应用、互联网访问质量的端到端监控,以及互联网用户终端内容文件全共享。”

  据了解,百度对IPv6的技术调研和实验始于2008年,如今已经建设起了其自有的IPv6网络和DNS解析系统,能够通过独立的自治域系统和自有IPv6地址段EBGP接入国家IPv6网络,IPv6用户可以通过ipv6.baidu.com和 ipv6.hao123.com两个域名进行访问。

  IPv6对于腾讯来说,也同样具有吸引力。2010年,腾讯成立了联合项目组,来负责公司IPv6的策略和实施。这一项目组所负责的内容,不仅包含其网站、游戏、无线等业务层面的IPv6改造,也同样涵盖其内部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架构的部分。

  2011年11月10日,腾讯门户网站www.qq.com正式提供IPv6服务;2012年2月9日,腾讯旗下的社区网站www.pengyou.com开始提供IPv6试点服务。目前,这两部分业务主要为教育网高校提供接入服务,用户规模在200万左右。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网站实现IPv6外部接入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斐然”的成绩。不过,对于百度、腾讯这些互联网“大佬”来说,让其所有IPv4业务瞬间迁移到IPv6上,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业务上百种,应用程序上千,涵盖B/S模式、C/S模式等多种业务形态,导致改造工作异常复杂,技术方案难以统一;几十种客户端产品,改造工作量很大;在多种业务中运用了P2P技术,迁移难度不小。这些都是挑战。”腾讯方面在提到IPv6改造时表示,“另外,外部IPv6环境发展缓慢,也难以满足业务试点需要。”

  除此之外,分布在全国各处的IDC节点,数据中心内过万的网络设备、数十万台的服务器,都成为了互联网“大佬”们在IPv6改造中的“痛”。

  尽管互联网“大佬”们都已经有了支持IPv6的实际动作,不过,这也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在2012年IPv6高峰会议上表示,目前支持IPv6的第三方网站数量很少,在Alexa统计排名前1万名的网站中,仅有1.46%支持IPv6;在前100万的网站中,这一比例更低,只有0.77%,“同时,支持IPv6的应用也比较少,在对50款常用软件进行的测试中,支持IPv6的只有12款,占24%,而且且绝大多数是浏览器(7款)和邮件客户端(3款)。”

  IPv6相关应用的欠缺,使得我们能够在IPv6领域见到的最多应用实例,只是CNGI-CERNET 2上的PT下载(Private Tracker,BT下载的一种)以及高清电视。然而,就是这两样屈指可数的“流行”应用,其命运也是飘摇动荡。在“IPv6之家”论坛中,最为火爆的帖子无外乎下载或者影视资源,尽管这些内容可以提高网站的流量,然而,网站站长“乱世狂人(网名)”却对此感到担忧:“PT下载和高清电视,因为涉及到版权问题,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李星教授认为,CNGI-CERNET 2教育实验网的性质,使得一些涉及版权内容的视频,可以以非营利性的目的进行播出。然而,这种模式只是特例。

  IPv4和IPv6两种协议之间的“纠结”,使得我们不得不在通向“纯IPv6”网络的路上“慌张”前行。“CNGI-CERNET 2成功了吗?是的,它确实成功了。但是,我认为它只成功了一半。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还是离不开IPv4。”李星教授表示。

  1996年,瀛海威在中关村竖起了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上面清楚地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十几年过去,当我们已经不再困扰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飙车”的问题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离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还有多远?

  政策导向

  政府推动才是真的推动

  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2013年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

  2012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规模商用专项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中不仅提到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而且着重提到了运营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由三大电信运营企业统一组织,分别选择部分试点城市,改造公众城域网络,提供IPv6宽带接入服务,实现不少于300万IPv6宽带接入用户;接入网具备同时分配IPv4和IPv6地址的能力,能够承载IPv6流量(包括DNS流量);城域网同时承载IPv4和IPv6的流量,提供IPv4和IPv6访问通道;固定网络关键网元设备(包括宽带接入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家庭网关、DSLAM、PON设备等)和移动网络关键网元设备(包括GGSN/PDSN等)均应升级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并根据过渡方案支持相应的过渡技术;新开展的业务具有支持IPv6的能力;升级业务支撑系统(如认证、鉴权、计费、DNS、网管系统)提供IPv6服务支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升级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提供IPv6宽带接入服务,在试点城市内要求对所有IDC进行升级改造;切实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除此之外,《通知》还对网站系统IPv6升级改造提出了扶持计划:鼓励具有影响力的各商业网站自主开展支持IPv6的升级改造,专项将采取后补助方式,视其升级改造完成情况,从中优选50家予以支持;专项重点支持CNGI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网站、商用试点城市的政府网站、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网站等升级改造。

  2012年3月27日,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以大篇幅着重强调了我国IPv6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展望。《意见》详细提到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现网商用试点阶段(2013年年底前)、全面商用部署阶段(2014?2015年)。最终目标是实现“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推动实现三网融合,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这一意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十二五’期间IPv6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趣味阅读 IPv5哪儿去了?

  V5,在这里指的可不是网络流行语“威武”二字的谐音变体,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IPv5(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5)。当我们津津乐道于IPv4和IPv6的转换、纷争和纠结的时候,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把“五阿哥(IPv5)”跳过去了?

  IPv5并没有被遗忘,而只是去做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低调”工作。根据IANA的“协议数字定义”,其主要被用作承载互联网流协议(Internet Stream Protocol)。作为一项实验性的协议,互联网流协议没有公开进行过介绍。而IPv5所做的工作,就是在IP头中封装互联网流协议的数据包。

  同IPv6的亲密接触

  对于非教育网用户而言,IPv6也并非可望不可及。按照如下步骤,您也可以在IPv6的天空中翱翔。当然,首先需要确定您的路由器能够支持IPv6。另外,本文只是提供一种在公网访问IPv6资源的方式,并不代表一定可以连接上。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因此本文只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

  身处公网 如何访问IPv6资源?

  实际上,在Windows Vista及以上版本中,已经默认安装了IPv6协议,因此用户可以直接访问IPv6资源。比如谷歌中国的IPv6站点:ipv6.google.cn。

  Windows XP用户需要手动安装IPv6协议。方法如下:点击 “开始”,“运行”,输入“ipv6 install”,“确定”。

  需要提醒的是,Windows XP并不支持PPPoEv6协议,也就是说其对IPv6的支持不完善,因此,对于需要建立PPPoE通道连接(比如ADSL拨号)的Windows XP用户而言,开展家庭固定接入必须采用支持IPv6的三层用户端设备(CPE)。

  身处公网 如何访问教育网?

  教育网丰富的资源应用,以及纯IPv6的网络环境,一定让您有兴趣亲身去体验一把。本文将介绍一种在公网中,通过isatap隧道访问教育网的方法。

  Windows XP用户需要手动安装IPv6协议。方法如下:点击 “开始”,“运行”,输入“ipv6 install”,“确定”。Windows Vista及以上版本的用户可以跳过这一步。

  鼠标右键点击“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在新开启的“命令提示符”窗口中执行以下命令:

  C:>netsh

  netsh>int

  netsh interface>ipv6

  netsh interface ipv6>isatap

  netsh interface ipv6 isatap>set router isatap.sjtu.edu.cn

  netsh interface ipv6 isatap>exit

  Windows Vista及以上版本的用户需要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

  配置好之后,继续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ipconfig”,如果连接成功会看到一个以2001:da8:8000:d010为前缀的IPv6地址,hostid为5efe:a.b.c.d,其中a.b.c.d为真实IPv4地址。

  如果这时能访问http://video6.sjtu.edu.cn/,则表示你已经身处教育网中了。

  应 用

  CERNET 2所获得的成果,如今,都已经转化为了一串串的数字,被记录在中国IPv6的发展史册中。

  数字解读“教育网”

  作为CNGI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最大的核心网,CNGI-CERNET 2(即俗称的“教育网”,下文简称“CERNET 2”)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为我国IPv6建设“引路”的责任,更代表了一份荣耀。

  TCP/IP协议创始者,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Vint Cerf博士曾经这样评价CERNET 2, “短短数年,你们取得了别的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的成绩。即使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同行相比,CERNET 2的研究也是很超前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CERNET 2所获得的成果,如今,都已经转化为了一串串的数字,被记录在中国IPv6的发展史册中。

  329168个IPv6地址

  来自CERNET 2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CERNET 2上拥有独立IPv6地址数量最多的是北京邮电大学(329168个),分列二、三位的是湖南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这三所学校所拥有的IPv6地址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60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CERNET 2庞大的用户数量。

  100所高校

  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00所高校子项目“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内的100所高校,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IPv6商业应用“铺路”的任务,并因地制宜地建设出了多个适用于不同环境的IPv6网络建设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在这100所高校中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IPv6实际案例和应用,从IPv6源地址认证,到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再到计费认证、学校“一卡通”、“数字化校园”以及一体化综合网络管理,乃至网络下载、视频点播、IPv6搜索引擎、远程教学公用通信平台系统等不一而足,体现了高校强大的研发实力。

  20个城市,25个节点

  时至今日,CERNET 2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20个城市建立起了IPv6的核心节点,其中北京建成核心节点4个,上海建成核心节点3个,25个核心节点相互联接成CERNET2主干网。每个核心节点为用户网提供 1G?10G的CERNET 2主干网接入服务。

  10年

  一直以来,CERNET 2在应用实现上都面临着两大问题:与另一张IPv4的“教育网”CERNET无法互通;相比全国网络规模,CERNET 2网络覆盖程度依然不高。而在未来10年,这一情况将逐步改变。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重点提到未来了对“教育网”的规划: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升级换代;支持IPv6协议,与IPv6互联网和现有IPv4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中小学接入带宽将达到100Mbps以上,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2Mbps以上,高校的接入带宽达到1Gbps以上。”

  案 例

  IPv6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数字化网络照明项目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为2万多只灯提供IP地址分配,而这在IPv4时代是不可想像的。

  “照亮”IPv6

  当游客徜徉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区时,都会赞叹园区中美轮美奂的照明灯光效果。鸟巢前的“龙形水系”音乐喷泉,灯光掩映的“树阵景观”,无不令人发出赞叹。不过,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套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照明控制系统,是以IPv6网络为载体所搭建的。

  以IPv6为载体,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建立起了一套基于IPv6协议的照明控制与管理软件平台,能够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工程中的2万多只灯、上亿个LED进行综合大规模控制。

  根据软件编程,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能够通过中央控制台,向网络传输系统发布命令,现场配电盘系统则可以根据网络传输系统传输的命令进行解码分析,控制照明回路通断。

  “IPv6在这一项目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为2万多只灯提供IP地址分配,而这在IPv4时代是不可想像的。”H3C解决方案部副部长卢国强介绍说,“平时我们都是靠开关的通断来控制照明。但是,要想控制数万个照明设备,就必须要依靠信息化支撑。”

  基于IPv6网络的支持,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实现了艺术照明设计功能,而且能够利用视频监视设备,实时采集现场的场景,以图像化展示广域艺术场景、区域艺术场景。除此之外,这一系统还可以监控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向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给出处理建议。

  在“绿色奥运”的倡导下,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还实现了运营状态分析和能耗分析,能够以照明系统的状态检测、运行模型为基础,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决策,实现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分析和管理,最终达到运营状态、能耗、物耗的科学合理分配,以及照明效果智能评测和控制的最优化,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能耗对比。

  2007年,科技部门户网站曾载文指出,这种在自动化控制中引入IPv6的项目,国内外尚无先例,“作为世界上首次在奥运中心区采用IPv6技术的项目,其对开创新型IPv6典型应用,掌握IPv6的标准技术,节约能源与延长光源使用寿命,提升我国照明控制的信息化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李旭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