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难得糊涂”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糊涂,矛盾,哲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04 14:21
清郑板桥曾云:“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四字,现在成了一种时髦品,不少人将其张挂作为座右铭。
这实在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张挂者并不了解,这四个字乃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他为民兴利除弊,深受百姓拥戴。不料连遭特大水旱灾害,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郑板桥坐卧难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署斋听竹》诗)。他多次上书,请求上司放粮赈济;还勒令积粮大户平抑粮价,要求巨商富户轮流“设厂煮粥,赈济灾民”(《清史稿》,下引同)。他的种种善举,结果却获得恶报,不仅“以请赈忤大使”得罪了上司,还得罪了当地富商巨贾、土豪劣绅。上下恶势力相纠结,群起而攻,竟“以贪婪褫职”,捏造罪名,丢了乌纱帽。“难得糊涂”四字。正是在这样黑暗现实的背景下“蹦”出来的。可见这四个字,乃是郑板桥对当时恶人当道、好人受欺、是非颠倒黑暗世道的愤懑之辞,是反唇相讥,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和劝慰。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孤立地看此“难得糊涂”四字,似乎是叫人在是非、矛盾面前装聋作哑不表态,不伤任何一方感情,做“好好先生”,以图随俗浮沉,得过且过。这岂不成了滑头哲学,成了老奸巨猾之言。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人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明辨是非曲直,解决矛盾,正气才能上升,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在如今正气上升的大好年代,我们应当做心明眼亮、直面人生的勇士,切不可奉行“刻方为圆”的消极的混世哲学,以“糊涂”为荣。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芝麻蒜皮小事,有人不计较,装点“糊涂”,和谐相处,也是可取的,但这不属本论题议论范围。
何庆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