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金新闻高频词看中国基金业十年发展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基金业,理财,QDII,老鼠仓事件
  • 发布时间:2012-07-09 17:33

  2011年是我国开放式基金出现的第十年。十年间,新闻媒体见证了基金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闻文本高频词的挖掘,以全新的视角梳理基金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关注点与发展关键点。

  本文借助百度的新闻搜索功能,分别以“基金业”、“基金公司”为关键词,对2002-2011年间的新闻标题进行搜索,搜集资料文本达58万字;利用词频分析软件,提取关键词,并以人工介入方式删除无关词汇,整理出高频词(通常指排名前30位的词汇)进行新闻热点的分析,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热点进行梳理。

  基金行业十年高频词解析

  基于所得的词频资料,统计出基金新闻十年高频词TOP10(见图1)。其中“银行”高居榜首,足见渠道对基金业的影响程度,与“申购”、“代销”一起构成基金发行的路径;“投资”、“证券”与基金有着先天的联系,自然位居前列;“规模”、“业绩”共同构成了“机构”发展的显性指标,而“经理”又是“业绩”的基本保证;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部门,“证监会”的高频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十年新闻标题的前30个高频词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1)证监会——获批、监管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十年新闻标题内容上看,证监会的职责主要涉及了基金公司的获准开业、基金行业普查、整肃行业违规行为、管理办法的颁布等,对基金行业进行宏观指导,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高频词中,“获批”、“监管”与“证监会”关联紧密,且排名靠前,这与基金公司的建立与产品的推出密切相关。同时,行业丑闻如“老鼠仓”、人事变动等,都使得“证监会”、“获批”、“监管”三词密切相关,证监会十年中始终维护着行业的有序发展。

  (2)投资——专户、QDII

  基金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出都会触动媒体和投资者的神经。词频资料中,与“投资”一词相关且排名靠前的是“专户(理财)”、“QDII”。可见,随着业务和产品的不断拓展,媒体也在关注着理财方式的转变。QDII的出现与发展一直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媒体的报道也高频出现。首批QDII基金上市即遭遇金融危机,投资者损失惨重,成为当年报道的热点。自2008年3月,多家公司获得了专户理财业务资格,“一对多”产品的市场推入,种类的不断丰富,业务的持续发展,都时刻牵扯着媒体的神经。

  (3)投资——收益、业绩

  基金业绩和收益状况的预期会影响基金投资者的选择。“业绩”、“收益”的排名都很靠前,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尤其在走势看涨的牛市时期(2006、2007),两词的出现频率居高,媒体的态度也代表了投资者的心声。而行情欠佳时期(2009、2010、2011),投资者的利益损失惨重。基金业绩衰落特别是基金行业要采取何种策略渡过难关,成为整个媒体关注的焦点。

  高频词历年变化情况

  2002-2011年间高频词的变化情况折射出行业发展的热点转化(见图2)。其中需要说明的是,2002年的高频词数目不到30个,可能原因是当时互联网业与基金业均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平面媒体与互联网互动有限,财经类网络媒体的发展亦不完善,报道形式单一,许多报道内容也处在试水期;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发展初期,公司数量少、热点事件少、基金新闻曝光量不足。因此当年基金业的关键词基本停留在“获准”、“审批”此类字眼上,以及与行业管理部门有关的“证监会”、“控制”等词上。2002年的关键词表明了基金业起步阶段的状况,为基金业规模壮大打下基础。

  (1)媒体对于银行的关注颇多,银行一直是基金购买的主要渠道

  从十年整体来看,“银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除了在2002年没有出现,其余年份都高频出现,排名靠前且相对稳定,在2004、2005年都是第一高频词汇。在十年间销售渠道不断创新,银行一直是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基金的发行售卖与银行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互为因果,银行的动作一直是媒体聚焦的重要行业事件。

  2004年是“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筹备期,对于新的尝试,行业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专家对金融混业经营的评价褒贬不一,传统基金公司受冲程度猜测不断。2005年“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引发媒体的关注。随后两年,媒体的报道关注于证监会、银监会的积极筹备,并向公众传达业界评论信息,聚焦混业经营的发展状况,这是也“银行”一词排在首位的原因。

  基金发行的渠道争夺一直激烈。基金产品的增多,导致选择多元化,势必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所以,在产品设计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基础上,基金公司要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银行渠道的支持。银行是基金发行依赖的重要渠道,网上银行购买等银行渠道的创新;银行、券商联手成立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增加银行渠道,都是基金业的热点。银行的丝毫动作,都牵动着基金行业的神经。

  (2)基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代销机构

  “代销”一直是高频词之一,尤其在2009年以后,冲势迅猛。十年中,有关“代销”的新闻集中于代销机构的增加。与基金公司关联密切的金融机构中,银行和证券公司是首选,随着基金公司的发展壮大,基金产品的数量增多,代销机构从银行到证券公司,从全国性银行到地方银行,代销网络不断充实,如南京银行(601009)成为多家基金公司代销渠道,迎合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迅猛趋势。2009年以后,面对弱势行情,基金业信任度下降,业绩的话语权微弱,基金公司寻找另外的渠道进行品牌构建: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扩张渠道、服务发售、申赎、增加代销机构的工作。分散路径与投资者进行接触,进而对基金公司形成一定认知。

  (3)理财成为基金购买新理念

  自2004年起“理财”一词大规模出现,每年都会出现在高频词的前列。“理财”观越发被重视,基金公司被媒体誉为“低成本理财专家”,提供专业理财服务。2006、2007年的牛市,激发了全民理财的积极性,使得“理财”的出现率略有增长,基金公司高举“理财”旗帜,体现专业、负责的特点,媒体的报道量不断增加。2008年,“理财”一词位列高频词榜首位,专户理财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一对多”业务的开展,对于基金业务的发展与盈利起到推动作用,开启了基金多元化经营的新局面。行业十年的发展,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购买基金已经不仅是投资行为,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基金规模倍受关注

  除2002年,“规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9年后,排位更加靠前。受基金业发展与资本市场走势影响,基金规模发生相应变化。2004年到2007年,起步阶段的基金业迎来牛市,行业规模不断攀升,2009年之后,低迷的大势使基金业规模增长潜力萎缩,业绩与规模分化明显,小微基金日益“横行”,规模缩水已是不争事实。同时,资产规模是基金公司的实力和在行业中的排名的显性指标,也是投资者和媒体评价基金公司的重要标准。媒体对于基金业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2011年多家基金公司规模缩水引发媒体大量报道,成为当年的热点。基金业的规模从膨胀到缩水的过程,媒体一直公正的见证者。

  (5)基金公司批准成立数量呈递减趋势

  “获准”、“审批”词频排名逐年降低,2003年位居首位后,位置逐年下降。行业初期,基金公司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2004、2005年之后,“银行系”基金逐个建立,加速了基金业的壮大,随着行情减弱以及行业规范的严格践行,基金公司的成立门槛提高,基金公司数量增幅逐步放缓,体现了基金行业不断发展成熟的态势。

  (6)QDII理财产品较受媒体青睐

  “QDII”是一个专业词汇,在整体排名上却表现出色:十年总词频总数排名居前列,2007年位居首位。从2003年我国筹办QDII以来,QDII的发展历经了筹划阶段、试点扩大阶段、加速发展的阶段。2006年第一只QDII推出,媒体报道层出不穷,对于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呈现观望态度,从规模上看,2007年成立的基金规模达到百亿以上,媒体报道集中于QDII业绩方面,词频分析数据表现突出。伴随着全球股市大调整,媒体对其关注热情递减。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QDII是一个新事物,QDII基金的成长,媒体一直担当着观察者与分析者的角色。

  (7)各方对于基金业绩的关注不曾衰减

  “业绩”一词自2004年起,词频排名较稳定,行情不佳的年份受到媒体关注更多,2008年以后,“业绩”一词排位更加靠前,并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基金行业的特点是“看天吃饭”,业绩存在明显波动。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参考指标来自业绩,其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年末是“业绩”一词集中出现时期,各家媒体总结全年行业业绩情况,为公众提供客观信息。2008年后,资本市场的走势低迷极大影响基金业绩,高业绩是投资者的首要目标,业绩的下滑,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基金的业绩影响行业动态,面对行业声誉低落,基金公司另辟营销渠道维护品牌,受到媒体的报道、投资者的聚焦骤然增多,“业绩”一词的排名更加靠前。

  (8)证监会对引导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证券基金行业的管理者,证监会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凸显。十年的词频整理资料显示:“证监会”平均排名第10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证监会的监督不断,引导不止,保证了行业的有序发展: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壮大,严格监管基金公司的成立;审核基金产品的推出;制定行业发展规范;制裁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证监会出台政策在宏观上引导行业的发展,成为媒体把握行业态势的参考准则。证监会职能的行使和政策的颁布实施,都是媒体十年来追踪的热点事件。

  (9)“老鼠仓”事件损害行业形象

  “老鼠仓”在2007年第一次以高频词身份出现,之后几年频繁被报道。“老鼠仓”事件浮出水面,业界哗然,证监会对其进行严肃处罚,并采取措施杜绝再次发生,各界媒体密切关注事件的处理情况,期待证监会采取有效措施整顿行业不良风气。“老鼠仓”事件严重损害基民的利益,挑战基金行业的公平原则,更重要的是,基民对于基金经理的道德操守产生质疑,进而引发对行业的不信任感,对于基金业产生消极影响。媒体几年的持续跟进报道,揭露内幕,报道证监会的相关举措。媒体的报道对业界起到警惕作用,促使整个行业严格整顿,维护基民利益。

  (10)“灾区”、“捐款”成为2008年关键词亮点,凸显行业社会责任感

  2008年“灾区”、“捐款”等非行业词出现在高频词前列,成为一大亮点。,各基金公司纷纷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凸显了基金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基金公司通过做公益的方式,给投资者留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媒体也崇尚引导社会道德走向的新闻,财经记者的报道把这种形象传播到投资者的意识之中。南方、博时等多家基金踊跃公司捐款,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汶川地震期间,53家基金公司捐款4619万元,基金业赈灾众志成城。

  (11)基金业人事变动震惊行业与媒体

  2008年起,“变更”的词数频增加,排名趋升,资本市场的不景气逐渐蔓延到基金业人事变动。管理与投研团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基金的业绩和品牌形象。基金公司高层领导的更换,会导致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所调整,基金经理的更换会影响基金的操作风格,基金业绩可能要经历一个过渡期。而股东的更换更可能影响到公司名称的改变。2008年以后,基金业绩普遍不佳,行业的动荡不断,多家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更换、跳槽,甚至股东的更换也很频繁,更增加了媒体的关注度。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

  王晓乐 姜抒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