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本刊已连续3年推出年度“最差企业家”和“最佳企业家”评选 。我们从1000多家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中,综合评议企业责任人(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在本年度的整体表现。
评价的指标包括2008年前三季度的经营数据、本年的战略执行最终效果、所承担社会义务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度。
在对评议对象的遴选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是本土的中国籍企业家、目前企业仍然在运营、企业家本人仍然在任;对相关的经营数据,我们更关注企业在中国本土的业绩表现,国际市场的表现只作为评价参考。
由于今年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年度表现优秀的企业家就比以往更为耀眼。为此,《经理人》改变了以往更偏重“最差企业家”的状况,将“最差与最佳”各10名企业家同时重磅推出,分别归入两个榜单。
“最差”升级为“更差”
在这次评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差”的候选人数上升势头明显,占据全部候选人数的60%以上,很显然,这和今年的经济危机不无干系。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这个比率中一半以上的责任人,和经营行为的失误、不当有直接关联。与往年的“最差”相比,这一届的“最差”可谓升级版—“更差”。
2008年度“最差企业家”有如下特征:
现金流管理失控。排列“最差”TOP10人中的李途纯、邱继宝未能控制企业现金流管理,引发企业经营危机。他们集中的问题在于过分热衷于融资机制,而疏忽于企业正常的资金流向的监控,包括销售有关的应收账款的非正常增长、存货的非正常增长等。
失算于金融杠杆。排列“最差”TOP10人中的唐利民,未能在企业因成本压力而转向虚体投资中正常把控公司金融经营,导致企业巨亏,并影响企业实体正常经营。在列入“最差”的候选人中,本年因利用金融杠杆产生亏损的责任人成为普遍现象。
道德底线溃败。牛根生曾因企业业绩、创新力成为《经理人》2006年度评议出的“最佳”,但是本年却名列“最差”,即因身陷“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股价大跌、市值萎缩,陷入现金流危机。食品安全,这个过去从来没有被放大过的责任风险,在本年让至少22家以上的企业经营付出代价。
盲目决策。排列“最差”TOP10人中的王炎元,履职1年半,未能为企业创新管理,并加速了上市企业亏损面,引发退市危机。盲目决策、刚愎自用、违背客观规律等。由于责任人的战略决策问题,令企业原来优势颠覆,反映出部分责任人的权力至上的问题。
对“最佳”评议过程中,我们发现候选人数比以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这些标杆企业家的优秀表现—
安全突围。在“最佳”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金融海啸扫荡全球中,带领企业不仅避过此劫,且在前9个月以930.7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增幅高达45.70%向股东交出满意业绩。
做深做强。在“最佳”TOP10人中,杨元庆、梁稳根对于主业领域进行正确资源配置对位,并在中国本土将业绩推向高度,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避免大的影响。虽然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联想业绩出现短暂下滑,但并不影响整体,2008财年的上半年里,联想完成销售额85亿美元,同比增长5%。而梁稳根则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同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并对国外竞争者采取全面成本领先战略,从而规避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微笑底部。
以退为进。在“最佳”TOP10人中,刘永行蛰伏6年,最终带领集团成功开辟第二产业,净值增长23.2亿元,实现逆市成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刘永行恪守的“保守式进攻”原则为企业带来了成长。向上游扩张而避免做市场的竞争手段在“最佳”中不乏此例。另外,刘永行在地震中履行的社会责任方面,有目共睹。
和“最佳企业家”相比,本年度上榜的“最差企业家”往往在经营遇到困难时,缺乏把握方向的能力,而即使在做决策后,又缺乏对过程的监控,另外在改变企业经营方向后,急于寻找风险性杠杆,再加上社会责任等综合问题,结果造成企业重大危机。
《经理人》评选年度“最差企业家”,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们希望中国的所有企业家都能从年度“最差企业家”身上吸取教训。第一,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启动风险管理,暂时放弃扩张,谨慎处理投资,包括使用金融工具。第二,专业专注,深耕细作。继续专注领域经营,取得对上游链控制,强化在产业中地位。第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不要只盯着高利润市场,应将自己摆放在务实的主业,等待经济复兴。第四,永远不忘企业社会责任。
《经理人》衷心地希望本年度的“最差企业家”能尽快带领企业冲出低谷,奔向美好未来,企业家本人也能凤凰涅陂,变身“最佳”!
文:本刊编辑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