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约信息社会发展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特大暴雨,十二金,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8-08 09:41
北京7·21特大暴雨引发诸多问题,以至于在后续一段时间内,遇到下雨天,大街上行人寥落,市民都“宅”在家里提前预防。
关于此次暴雨,一些媒体从体制、应急预案等多个角度谈及。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前社会领域的信息化还不成熟,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按照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就是信息社会。
尽管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信息社会的前夜,但信息社会的诸多特性正在显现。我国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化也已经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下一步就要真正融合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中,比如著名的“十二金”工程。如此看来,信息社会距离不远。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利用,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的重要资源,社会有意识地从事信息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
从暴雨所披露的问题看,现在对信息的处理有问题。这涉及到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和处理,尤其是在传递过程中。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协调机制的问题,或者是沟通不畅的问题。
正由于信息的不顺畅,在暴雨后的几天内,网友们防患于未然,自发整理和采集北京市内容易发生大雨堵塞的路面,并注明危险程度。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相关著作中,提到一件事情:在宋代的某一年,年收入折换成美元估计是60亿美元。这些数据来自无数的各级单位自报。但他认为,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收入不可能达到60亿美元,只能是10亿美元。因为在报数的过程中,各地财政部门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技术”手段为之计算。
他认为,在中国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条就是“技术”问题。在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也提到了技术问题。李约瑟认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以史为鉴。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对“技术”的不重视,导致粗放管理;而在工业社会,由于“技术”的驱动作用,带来一次次的工业革命。而进入信息社会,则完全由“技术”为主导,这里的“技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套管理方法和配套措施。结合信息社会看,“技术”强调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的应用以及信息的价值。
换一句话说,“技术”就是如何落实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它是信息社会必不可缺的环节之一。在这个环节中,信息化是重中之重,更是所有“技术”的真正问题,无关乎道德和体制,只关乎如何解决问题。惟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执行,才不会造成最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吴玉征 wu_yuzheng@ccw.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