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化不足“翻倍”期货私募不受宠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期货私募,鸿鼎资本,上海久富,元邦
  • 发布时间:2012-11-19 16:01

  在A股漫漫跌途中,相比股票型产品哀鸿遍野,个别年化收益率飙升至100%的期货私募引发了市场的好奇。

  由于期货私募投资品种广泛、投资策略多样,而且采用高杠杆,因此不依赖于单个市场的走势,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能得到更好的体现,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也吸引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

  然而,诸多难题制约着期货私募的发展:净值难以避免大起大落、巨额回报可信度不足、投资模式和投资策略单一等。

  “阳光化”困境

  2012年以来,私募产品中涌现出回报率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100%的期货私募。如凯丰基金以约372%的收益率排名第一,颉昂商品对冲一期以117%的收益率排名第二。

  但是高收益并没有带来规模的提升和市场的认可,因为面对高收益诱惑,人们反而有所疑虑。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歆对《投资者报》表示,包括众多第三方研究机构在内,在谈论期货私募的风险收益特征之前,都会更多关心这类产品的运作公开度和净值可信度问题。

  “可信度是我们首先关心的。国外的期货产品多跟行政服务机构合作,通过花钱雇行政管理人帮助核算和披露净值,最终通过第三方形式增加私募的可信度。国内也有这样的做法,但还不是很普遍。”李歆说,期货私募需要走向一个更为阳光化的途径。

  可以说,当前期货私募是在夹缝中生存。受制于信托不能参与商品期货的规定,私募投资期货没有办法走信托的形式,部分产品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有些甚至连有限合伙都不是,在整个国内私募业属于小众。资金来源也成问题,不少自有资金型的,规模只有几千万甚至几百万。

  目前,我国投资商品期货的管理期货私募基金公司有颉昂、鸿鼎资本、元邦、上海久富、金顶等,只有个别产品采用了合伙制。

  如成立于2009年11月的北京颉昂投资管理公司,首只产品颉昂商品对冲1期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投资国内大宗商品期货,2011年9月成立后8个月就实现净值翻倍。为了增加净值的公信度,颉昂聘用工商银行为其估值进行核对。

  由于有知名度和信誉度的软肋,期货私募得到信托、银行和客户的认可比较困难,其自发产品的募资规模也就比公募基金小很多。不少信托公司开始推动阳光化,如华润信托就和10多家期货公司合作“春雷计划”,意在打造优秀资产管理人孵化平台,推进期货私募阳光化。

  第三方审慎

  高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是否可以投资期货私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歆表示,会向客户适当推荐期货私募,但是对净值可信度会比较在意,不会推对净值不放心的产品。“毕竟,市场上的期货私募还很少,我们接触到的不到10家,而且大部分没有行政管理人的设置,我们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少投资者一提到期货就想起高波动,其实并非如此。

  李歆分析,期货投资并非一种模式,有的做套期保值,通过现货对冲掉风险,这样风险会更低。“不同期货品种、不同期货公司对保证金的要求可能不同,不过这类产品大部分会加3~5倍的杠杆,最大杠杆倍数通常在7倍左右。当然风险是取决于杠杆的倍数大小,并不是期货就一定风险大。”

  杠杆倍数大,必然导致净值波动性会比较大,但波动大并不一定就不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期货私募,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比如几百只股票型公募,近三年能取得正收益的很少,而期货双向投资,目前可以投资近30个品种,最近推出了玻璃期货,未来还将推出原油期货、国债期货等新品种,投资策略将更为丰富。

  期货产品在国外拥有广阔的市场,原因之一是海外的产品可以投资全球的期货品种,发挥度更大,不受某一市场的牵连。李歆说,国外排名第一的CTA期货过去12年年化收益率达40%,净值已从1元涨到80元。

  国内期货私募另一个问题,是投资手段和策略单一,导致风险较高,风险收益属性和海外CTA主流产品相去甚远。

  在投资策略上,国外CTA中量化投资很普遍。“国内起初是个人决策因素占比大,往后会朝着纯系统决策发展。”

  在李歆看来,随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开及基金行政管理人的介入,未来期货公司会更多像美国CTA那样,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在未来几年成为市场的增长点。

  《投资者报》研究员 尚志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