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小贷安的什么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京东商城,苏宁电器,小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2-26 13:44
京东商城、苏宁电器这两个曾经在“8·15约价”中互喷对方一脸口水的“冤家”,却在时隔不到10天的时间里,心心相印般地发布了各自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计划。至此,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三大电商巨头全部涉足小额贷款业务。
大阿里的金融棋局
科技与商业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中国十几年的电子商务历史中,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总能成为变革的引领者。“平台、金融、数据” 是马云在今年9月提出的阿里未来梯次战略,这是继2011年6月马云宣布将“大淘宝”战略升级为“大阿里”战略后,首次将“金融”置于可与倾力打造的平台和数据相比肩的地位。
如果把阿里巴巴这些年在金融领域的所有动作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他们的金融版图谋划已久。
时间回溯到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当时这部分业务名为“阿里贷款”;整整两年后,2009年6月,“阿里贷款”从B2B业务中拆分出来纳入阿里巴巴集团,成立阿里巴巴金融事业部(以下简称“阿里金融”),作为战略项目独自运作,负责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平台的融资业务;2010年3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又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万向集团共同组建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两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巴巴股权占比70%。
淘宝、天猫商户由于业务经营全过程都在淘宝系平台上完成,凭借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记录完成系统自动评价,放贷审核、发放可以全程在网上完成;而阿里巴巴B2B业务的标准流程中则有实地勘察环节,由阿里金融委托第三方机构于线下执行。阿里金融2012年上半年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万笔,平均每笔贷款仅为7000元。如此微小的单笔贷款数额,因为收益太少、成本又过高,几乎不可能入得了金融机构的眼。
依托阿里的B2C和B2B平台,阿里金融却是做得风生水起。阿里金融2012年上半年累计投放贷款130亿元,共计170万笔。更有媒体报道,今年7月20日,阿里金融的日利息收入达到了100万元,有人照此粗略计算得出其年利息收益可达3.65亿元。而雅虎在今年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披露,阿里巴巴集团2011年财年(2010年9月30日~2011年9月30日)实现全年净利润为3.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由此来看,阿里金融可谓是未来极具潜力的业务板块。
京东的另一根稻草
一如当年看到了支付宝的“吸金”本事那般,其他电商不可能对阿里金融种种显而易见的好处无动于衷。11月27日,京东商城与中国银行联合宣布启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开始向供应商推介其供应链金融业务;12月6日,苏宁电器通过A股市场发布其第2012-052号公告:境外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关联方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苏宁小贷公司”)。
比起阿里和苏宁自立门户成立小贷公司,京东的“触贷”路径似乎更有“抱大腿”的意味。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自己每年数百亿元的现金流为担保,取得银行打包的授信循环信用额度,供应商再将自己在京东体系中的商业信用转为银行信用,实现用银行的钱加速资金周转。目前,京东商城已经获得了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涉及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不在于信贷,而在于提升供应链内资金链条流转的润滑度。
不过,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引来了关于账期的质疑。按照京东的规则,取得授信额度的供应商,完成对京东的送货后,即可与京东对账,核对无误后,京东给银行指令,银行再将货款金额提前给供应商结清。待规定的结款账期日到达时,京东将货款(即本金)还给银行,而供应商则需要将手续费(即利息)付给银行,相当于供应商用非常少的手续费代价换来了京东提前结款的权利。
据京东2012年5月在香港推介会上披露的数据,2011年,他们给供应商结算的平均账期为38天。而更具戏剧色彩的是,在京东商城自有的“京东论坛”上,一篇《关于2012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服务推介会的通知》的帖子下,有署名“jd_zslh”的用户于12月8日发帖讨要自己10月份的货款,并质疑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质上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对此,IDC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对记者表示,京东现在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此举是在与供应商博弈。一方面,通过延长供应商账期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现金流,让账面资金不那么难看。如果账期延长到某一个临界点,供应商会出走,生态系统就会有瓦解的可能,京东还在与供应商博弈这个临界点;另一方面,京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试图绑定供应商,争取到更多的现金流入。“终端渠道和产品供应商间的博弈是永远存在的,最后就看谁的力量会更强,贷款本身是厂商博弈关系的一种手段,不是京东盈利的直接目的。”
小贷or供应链金融
同样是提供给平台供应商的小额信贷业务,同样是打着“缓解微小供应商资金短缺”的旗号,阿里和京东抑或苏宁,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选择了不同的业务模式。
马云早已不满足做单纯的买卖平台,他的理想是卖数据,而金融恰恰是连接平台与数据的桥梁。因为,基于真实的交易才能挖掘出可靠的数据。阿里金融利用阿里系的平台优势,将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
阿里金融被马云定位为“支撑整个未来”的业务。在阿里巴巴集团架构上,阿里金融与有“七剑”之称的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云、阿里国际业务以及阿里小企业业务这七大事业群平级,在集团协调下统一管理。
但阿里金融的这套方法似乎无法应用到阿里系生态之外,尽管其庞大的生态及海量用户真实数据还没有可以居其右者。
尽管刘强东一直都强调“京东不缺钱,现金充盈”,但从曾经的3C家电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苏宁、国美、亚马逊一众电商混战分流销售额,再加上京东6座“亚洲一号”物流仓储运营中心需要大笔资金,刘强东嘴里 “不缺钱”的底气似乎不那么足。如果说在小供应商面前京东自觉有了讨价还价的能力,那么在相对强势的银行面前,京东似乎并不占优势,更何况还有此前因对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信用判断标准不同而导致与银行“分手”、自立小贷门户的阿里金融。京东选择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或许是想走阿里的老路。
前有依托自有庞大生态体系羽翼渐丰的阿里金融,又有依托供应链金融誓要成为中国零售业最大的信用批发商的京东商城,2010年才试水电商的苏宁此时推出小贷业务是分羹还是占位?
苏宁电器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小贷公司是“为供应商,特别是小微供应商提供创新、便捷的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起1999年就开始积累交易数据的阿里平台,年仅2岁的易购电商平台数据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现在来看,苏宁小贷更多的是一种尝试,为苏宁的长期商业转型做准备,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IDC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如是说。
本期策划 宋辰 王哲玮 贺励 撰稿 宋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