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界掀起了“触电”热潮,继建设银行推出自家的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之后,交通银行推出了“交博汇”电商平台、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也尝试推出了“云购物”服务。另外,据传工商银行也计划在明年推出自有电子商务平台。
是什么触动了这些一贯高傲的金融大鳄们的神经,让他们进入电商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而在新一轮电商模式的创新中,银行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被阿里倒逼?
真正算起来,“善融商务”并不是建设银行第一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其实,建设银行很早就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比较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电商平台提供网商的信用信息,而建设银行则提供信贷服务。
特别是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的良好合作,一度让业内艳羡不已。2007年6月,建设银行开始与阿里巴巴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数据,为中小企业平台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当时,阿里巴巴向建行提供“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信用记录,包括会员企业的基本资质的历年交易信用,作为放贷的参考依据。
然而时过境迁,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逐渐转凉,直到2011年4月彻底停止。关于两者分道扬镳的原因,自是众说纷纭。不过不能否认的是,逐步强大起来的阿里巴巴,显然不会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而被银行撇在核心的金融业务和与此相应的利益分配格局之外。
阿里金融总经理胡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先梦想是通过银行的资源,为银行和阿里平台上的小企业牵线搭桥,但由于和银行信贷理念上存在根本差异,并未实现。
而建设银行方面则认为,之所以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出现减少到最后停止,原因在与阿里巴巴希望在银行的贷款利息中分得一杯羹,向企业收取与贷款相关的费用,这遭到了建设银行的拒绝。
因此,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在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失败之后,建行就暗下决心,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今年6月28日,建设银行推出了善融商务,其中包含企业商城、个人商城以及房e通三大板块,能够为商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在线交易、结算支付、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记者注意到,“善融商务”与天猫、阿里巴巴B2B的运营模式非常相似:建行自己不参与经营,而是提供B2B和B2C平台,并且为参与交易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并从中赚取贷款利息和手续费。
发挥金融业务特长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和存贷差越来越小,银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拓展新的客户,成为各家银行关注的重点,火爆的电子商务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银行开拓新业务的重要阵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商业银行介入电商平台,肯定不会将其作为赢利点,毕竟目前电商平台烧钱比较厉害。同时,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行业的利率相对较高。
银行虽然不具备电商和互联网的基因,但却天然掌握着资金和支付这一核心环节,这是银行进入电商的最核心竞争力。银行的优势是有全金融牌照,可以在符合银监会规定的同时,向有资质的企业发放贷款,并让它们到平台上经营。通过银行的金融体系,可以非常便捷地为客户提供各类型的支付手段,可以说,不管是移动支付、在线支付还是终端支付,“想怎么付就怎么付”。
“银行做电子商务,提供融资服务才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某电子商务资深人士表示,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发展阶段,最开始只是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接下来是和商户进行联合推广,而到了提供融资服务的阶段,才真正体现出了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优势。银行掌握着客户的金融信息和现金流,通过银行的信用体系,还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分期付款,或者贷款购买。
另一方面,银行涉足电商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与淘宝过万亿元的年成交额相比,银行的电商业务才刚刚起步,消费者的认知度还很低。记者登录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商品馆,里面的商品品类和数量还很少。
此外,缺少仓储、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也是银行做电商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做电商不单是建一个网站,而是要保证能把货物安全便捷地送到客户的家门口。京东商城等电商巨头都在斥巨资自建物流,而这对银行电商来说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显然,银行并不指望立刻就能在电商领域与京东、淘宝等巨头竞争,更多的还是抱着一种试水的心态,未来成长前景也并不明晰。或许,其根本目的还是通过电商平台这个阵地强化对客户的吸引以及与传统银行业务的对接,迂回推广自身的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 黄柏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