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山不矜高自及天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南怀瑾,论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2-27 15:06
笔者读《论语》的年代,因为适逢“文革”嘛,很多人都在批判孔夫子。当然,那本作者为“工农兵大学生”的《论语批注》也是批判之作。后来读了《论语别裁》,记住了作者叫南怀瑾。再后来,看到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作者)与南先生的对话,突发奇想:何时可以向南先生讨教?再翻《论语》,看到孔夫子云“学而时习之”的“时”,猛然意识到讨教是可以随时的。2012年9月29日,南先生走了,这篇请教之作算是一次怀念吧。
领导:正己而后正人
老范行军:南老师博古通今,深谙帝王之道,对现代领导学也是领悟深邃。我们的话题不妨就从如何做领导开始吧。
南怀瑾:如何做领导?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而言之:领导要会用人。
老范行军:这话不错。可是,也在于谁说。我说了,那些领导就不听;南老师说了,那些领导就倾听。
南怀瑾:我说的人家也未必听,还是拿古人的话来说吧。曾子就提出过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话值得当今的领导者借鉴。像周武王用姜太公,将其尊为尚父,这就是“用师”。做领导的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大功告成了。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那些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这样的领导最后必然失败。
老范行军: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领导未必用心去领教曾子的话。在我的经验里,很多领导者都喜欢用言听计从的下属。当然了,这样的下属善于察言观色,也会捧人,将领导捧得晕晕乎乎的。
南怀瑾:是啊,有的领导者就是被下属捧坏了。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下属都给你鼓掌,都说你的话正确,都对你竖起大拇指,你可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孔子说“非助我也”,因为这样对自己是没有帮助的。真正有帮助的一定是那些不同的意见。一个领导者必须能够倾听接纳不同的声音。当然,人是很容易上了恭维的当的,所以,领导者要做一个明白人。
老范行军: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南怀瑾:能够知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才是个明白人。其实,反观自身,我们都不大了解自己,反而对别人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说,“明白人”并不多,识己就更难啦。
老范行军:还有很多领导者是“知远不知近”,对身边的人总是放松警惕,甚至姑息纵容,结果坏事了。
南怀瑾:这样的教训历史上是很多的,可惜我们不知道吸取。很多时候整垮你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你身边最亲信的人。当然了,有的时候这些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无意犯了一个错误,或太多的错误,结果便是帮你拆了台。
老范行军:这些都是身为领导者所要认真对待和防范的……我们看到很多董事长、总裁、部长、主任等,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大大的“忍”,南老师如何看这个“忍”字?
南怀瑾:墙上挂着的“忍”没用,心里能容“忍”才行。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这话有两个意思,第一种意思就是忍耐、包容,这个大家都懂。第二种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能够沉得住气,狠做决断。有时候只有当机立断才能成事,否则以后就会有麻烦。
老范行军:孔夫子的这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后一层意思,很有意义。
南怀瑾:简而言之,姑且可以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做“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字应该做“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老范行军:作为领导,不但要能忍,而且还要会忍。佛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也说过“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南怀瑾:做领导的第一个修养就是容忍。有些领导对下属管得太琐碎了,这就不行;还有一些领导,眼睛盯着下属的缺点,这更不好。领导者度量要大,能够对有理取闹的行为包容原谅。再有,下属各有短长,领导者如果希望大家都与自己一个样,那事情就不要做了,也不可能做成。领导者要宽容他者,严于律己……再说得开一点,做领导的,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智慧。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是真愚蠢。
老范行军:事无巨细的领导者令人生厌。高明的领导只要掌握大方向,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做。说白了,就是放手放权。你对别人放心,才能有闲心考虑那些你应该考虑的大事。
南怀瑾:对头啊。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不一定自己什么都懂得。当然,要像孔子说的才好,“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再有,领导者要能够担当,对自己的错误不要推卸责任,更不要推给下属;即使下属犯错了,也要敢于揽过。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担负起所有人的痛苦,绝对不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别人的肩头上。
老范行军:一说领导之道,很多领导者习惯翻阅国外的那些《领导学》、《领导力》著作,其实,很多道理我们古人早就讲过了。南老师一直致力于将国学的智慧发扬光大,在此,再简单地把古人阐述的“王者之道”说一说吧。
南怀瑾: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人,本来就需要随时自省,老子为什么说“不自见故明”呢?这是告诫人不可固执己见,若始终坚持主观成见,反而“自障”了。领导者千万不要轻易犯这个错误。即使事业有成,也不可得意忘形,须有“不自见”的觉悟,才能更加明白事理。这就需要多方听取别人的建议,把众人的智慧集中为自己的智慧,这样,个人的智慧就更大了,也就合乎“不自见故明”的道理了。
老范行军:“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比较好理解,简言之,一不要贪功,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不要傲慢,虚心才能成长。
南怀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做了领导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你要能自己站起来,也要能使别人也站起来;你自己将来要通达、有前途,也不能忘记了他人的前程。同样地,领导者率先垂范,累了;员工们辛勤劳作,也累了……领导者应该从最浅近、最平凡的生活当中理解群众。再有,领导者要一切为人之先,诚如子曰“先之,劳之”,自己要站在艰难、困苦与辛劳的前面,领先担负;利益方面也是先让之于他人。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外其身而后身存”,实际上最后成功的还是自己。这是领导“先之”的道理。
老范行军:子贡曾求问孔子如何做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就是告诫做领导的少说空话,把行动摆到言论前面。你先做给众人看看,起个示范作用,大家自然也会追随你。
南怀瑾:领导者“先之”了,也就能“正己而后正人”了。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所以,孔子就对季文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做人:行云流水,义所当为
老范行军:身为领导者也好,作为老百姓也罢,都属芸芸众生,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做人?或者说,如何做到自己高兴,别人也满意?
南怀瑾:老子讲过“曲则全”,这不失为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我们为人处事,如能善于运用曲线,只需巧妙一转,便可事事顺意了。换言之,做人要讲艺术,学会善用“曲线的美”。还有更高一点儿的境界,也是老子讲的“处无为之事”,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又恰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
老范行军:大雁飞得太高了,老百姓高攀不起;寒冷地带的人又看不到竹子,难解风情;流水嘛,又过于自然常见,我们如何从中领悟其做人的奥妙?
南怀瑾:那些圣人都善于用水来作比喻: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一面来说明它几近于道的修为。释迦牟尼佛用“大海不容死尸”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上看,虽能藏垢纳污,但始终水净沙明,晶莹剔透,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污染。
老范行军:就我个人理解,最为经典的,就是孔子观水,慨叹“逝者如斯夫”了。
南怀瑾:其实,孔子的这句未必是慨叹,流水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人的行为若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那就是“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那就是“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那就是“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那就是“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那就是“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那就是“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态而安详澄止,那就是“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范行军:那就是善哉了。
南怀瑾: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的赞誉来看,正好可以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洁无生。这是三面古镜,可以自明人生的趋向,也可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指点人们如何用这面宝镜自照、自知、自处。
老范行军:水静如镜,也可净心。
南怀瑾:庄子曾借用孔子的话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这话的意思是说,水流动时不能反照到自身,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作为镜子来用。是啊,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心波识浪不能停息,永远不能悟道,也不能得道。人要认识自己,必须把心中的杂念、妄念去除,才可以明心见性。
学问深时意气平
老范行军:时下,尽管人们心气浮躁,但还是有很多人在静水之旁,想平心静气做点学问的。南老师有何指教?
南怀瑾:这个不用我说,孔子早有“学而时习之”的感悟。记住: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和教育。学问的宗旨就是要随时注重“时”和“习”。尤其是这个“习”,要多向人家请教,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
老范行军:正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南怀瑾:你看,孔子说得很全面了。所以,古人的东西还是要多看一些,多背一些,多诵一些,并铭刻于心。做学问贵在坚持。外国人敬佩中国功夫,什么叫功夫?我认为方法加上时间,再加上经验,就等于功夫。有方法没有时间练习,怎么会有功夫?任何一种功夫都需要持之以恒。孔子引用《易经》的话告诉我们,“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如果做事情、修德行,没有恒心,做做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终归没有好结果。
老范行军:做学问必须要“恒”下一条心,不可东张西望,好高骛远。
南怀瑾: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你瞧瞧吧,这“企者不立”就是踮起脚尖来,站不了多久。而这“跨者不行”是说跨开大步走路,也只能是暂时的、偶然的,不可能持久。老子的这两句话正是批评某些人的好高骛远——“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没有做好基础的、浅近的,便要向高的远的地方去追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
老范行军:当下人们浮躁的一个生动表现就是得意忘形。
南怀瑾:也难怪,因为这些人还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古往今来,站在顶峰上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平凡。
老范行军: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对人说的一句话:“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的人,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
南怀瑾:正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了。俗语说的好,“半罐水叮当响,满罐水不响”。如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老范行军:说到做学问,老生常谈的就是先学做人。如今,年轻人喜欢独立,即使家境宽裕,也要离开父母,到外面租房住,理由之一就是孔子的那句话——“三十而立”,这还是应该鼓励的吧。
南怀瑾:孔子还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就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因此要建立根本。用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很难的成就。总的说来,“独立”要有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才能称为“立”。
老范行军:很多人的“立”还只是表面的。
南怀瑾:人,自强才能自立。有的时候,站得起来就要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得见机振作。可是,许多人在站不起来时不肯爬,爬不动时又不肯躺下,还觉得自己仍然是站着的,那样就很可怜了。
老范行军:这样的人往往怨天尤人,用眼泪换取同情或者赞助,希望别人慷慨相助,化解自己的困难。
南怀瑾:天下不会有这等好事。自强独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老范行军:要自立,当自信。
南怀瑾:是这样。没有自信心是不行的。我们看《荆轲列传》的描述。有一次荆轲去看一位剑术高手,他举起剑来,剑术高手却一动不动,两只眼睛盯着荆轲,结果,荆轲还剑入鞘,转头就走。因为那位高手的眼睛已经练就了一种特有的刚毅之气——宁静、自信的精神,把对手克服了。所以说,信心不可无。如果先失信心,必然后接失败。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老范行军:国外有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那么,到底该快还是该慢,这真是个问题。小的时候城市里还通火车,就见路口的栏杆上写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话倒是不错。可是如今世界遽变,你慢半拍起跑再想追赶都来不及了,可是圣贤却告诉人们“三思而后行”。
南怀瑾:你说的圣贤就是孔夫子了。《论语》中说:“季文子三思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话的关键是后半部。有一种解释说,做事情要特别小心,想三次都不够,子曰“再斯可矣”,只要再想一次就可以了。其实,孔子认为这个季文子想得太多了。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得太多了。有些事情,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再考虑第三次,很可能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谨慎没有错,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老范行军:原来如此之“再”矣。看来,古人的东西还是要体悟深刻才好。不过,庄子又谈到“动之徐生”,让我们学会过“慢生活”,不要着急。
南怀瑾:“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要态度从容,怡然自得,万万不可气急败坏,自乱阵脚。不过,太懒散的人应该快两拍,否则本来就已经拖拖拉拉,再慢一拍就永远赶不上时代。和社会脱了节,再想追,火车已经跑远了。
老范行军:“徐生”在这个时代,更为需要。
南怀瑾: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东跑西颠,不知为了什么,好像疯狂大赛车一般,在拼命,在玩命。这要不得。比如做生意,要“动之徐赚”。慢慢地赚,细水长流,钱永远有你的份儿;一下子赚饱了,成了暴发户,下次没得赚,这个生意就不好玩了。
老范行军:有人说,不玩命不行,要致富、要成功必须只争朝夕,哪怕不择手段,否则人生就没有乐趣了。
南怀瑾:人生的乐趣并不是物质上的丰富,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手段获得财富更是极为可耻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个比喻妙极了。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又一下子散开的,最后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志得意满之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它接着也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一点,才能不受物质的诱惑、虚荣的惑乱。
老范行军:不过,真正的财富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很多快乐。
南怀瑾:物质条件好,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与思想,但有着高度精神修养的人,同样可以用寂寞之心去转变环境。如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老范行军:那颗宁静、寂寞的心去哪里找寻呢?
南怀瑾: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心安定下来,自然会有一种宁静的感受,身心愉悦。尤其每天活在极度的忙碌紧张当中,只要得到片刻的宁静,就会觉得是很大的享受了。但有些人就是习惯于忙碌紧张的生活,一旦无事可做,安静下来了,反而觉得寂寞无比,坐卧不安了,甚至自生悲哀之感。依我看来,这种人比喜欢宁静、寂寞的人,至少超过三分之一。
老范行军:我觉得还要多。大多数人很难做到诸葛亮的那句千古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南怀瑾:这个需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澹泊明志”的“澹泊”上,既肯澹泊,又甘于澹泊,甚至享受澹泊,当然就可以“宁静致远”了。
老范行军: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南怀瑾:宋儒朱熹有诗一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老范行军:这首诗形象生动,意境开阔,尤其是后两句,都是朱熹的经验之谈。
南怀瑾:是啊,这是他从几十年的学问与修养中慢慢体会出来的。他以一个景象来描写这一境界: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也拖不动,但慢慢等到了春天,河水渐渐涨高了,船自然就浮起来了。这也就是说,等到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
有求则苦,无欲则刚
老范行军:吾辈还要静心忍耐,定心修炼呀。
南怀瑾:还需要放心,也就是把一颗心放下来。
老范行军:说到放心,恐怕更难。你看人们都是把东西拿起来容易,放下来困难,像割肉似的舍不得。
南怀瑾:那还是没有到时候,到时候就都放下了。不信,只要到妇产科去看一看,每个婴儿都是四个手指头握住一个大拇指,握得死死的。这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可是再到殡仪馆去瞧一瞧,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人生下来就想抓东西,到头来什么也抓不住,抓不住,就松开了。
老范行军:这两种形态意义非凡。
南怀瑾:我们再看猴子偷包谷,左摘一个挟在右腋下,右摘一个,挟在左腋下。左右不停地摘,又不断地掉,最后走出包谷田,手中只拿到一个。如果遇到人了,一紧张恐怕连最后一个也丢了。人生一路就是摘包谷,最后都不是自己的。所以,还是要学会放下,别等到了最后,一点都不潇洒。
老范行军:人们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潇洒不起来?
南怀瑾:我讲一个故事吧……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山寺,看见长江上有许多船来来往往,便问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老和尚不知道此人就是当今圣上,回话:“住了几十年。”乾隆再问:“几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只船?”老和尚说:“只看到两艘船。”乾隆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几十年来只看到两艘船?”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艘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
老范行军:名利所累,也怨不得谁。
南怀瑾:司马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是不朽的名言。但“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呢?
老范行军:南老师有句名言:“有求则苦,无欲则刚。”
南怀瑾:这是我当年送给一个学生的。这“有求则苦”是佛家的思想;这“无欲则刚”是儒家的思想。如果你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是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老范行军:无欲也就放下了,也会拿捏好进退。
南怀瑾:“亢龙有悔”,所谓“亢龙”是高亢。这个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注意。学了《易经》,做人做事,不要过头,过头就是亢;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只知道存而不知道亡,只知道得而不知道失去,就是亢。所以我们要懂得“进退存亡得失”六个字。
老范行军:做到了这六个字,也就做到了宠辱不惊吧。
南怀瑾: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果平素不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惊震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老范行军:与宠相比,受辱与失意都不惊,更难能可贵。所以,人还是要看开才好。
南怀瑾:我幼年时读《昔时贤文》,就见到“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是成年以后勘破世俗常态的预告。在一般人来说,那是势力。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力是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力,反而非常态。
老范行军:这样说来,人走茶凉,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且需要看淡这种必然的“茶凉”。
南怀瑾: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古今中外,在官场、在情场是看得最为明显的地方。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贵;不经荣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
老范行军:总的来说,久历风波、遍尝荣华之后,还是平淡从容为好。
南怀瑾:范蠡有句名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有名有钱,都算不得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和权位。只有在名利、权势上打过滚的人,才会比较清醒一点。但也都到了“尸居余气”的时候,太阳也立刻要下山了!
老范行军:人们不尚安贫乐道,所以总吃后悔药。
南怀瑾: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后世有人感到意犹未尽,又在里面加了两字一句,成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了。
老范行军:何谓“天之道”?
南怀瑾:如果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没,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功遂,
身退”的正常现象。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无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务,静悄悄地消逝,了无痕迹。动物世界生生不息,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只有人类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永远想在不可把捉中冀求把捉,在不可能永久占有中妄图占有。违背自然,何其可悲!
老范行军:人生如何才美满?
南怀瑾:其实,丑也是美,缺就是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爱如此,名利如此,权势也如此。如果什么事情都圆满了,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留一点遗憾,才会有美感。而正因为不盈不满,才有老子所言“夫!为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就是保护很好的旧东西。由于东西永远是旧的,是原来的样子,一直小心使用,并没有坏,因此才能敝旧而更新。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老范行军:这一点,曾国藩看得透彻,晚年给书房命名为“求缺斋”。
南怀瑾: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有的人想不通,有的人就想通了,就像曾国藩,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也就完了,不能再圆满了。所以,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老范行军:今天本来想请教南老师更多的问题,但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也是一种缺憾吧。最后,请南老师随便说点什么吧。
南怀瑾:我还是借古人的话来说吧——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南怀瑾小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报道这样一条趣闻:一对青年男女喜结良缘,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两人按古礼举行婚礼,骑马迎亲,好不热闹。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相赠,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这让众人感到新奇,拍手叫好。
这两部书均出自一人之手,当然是南怀瑾。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7岁时,他精研儒家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兼通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他孜孜以求,跋山涉水探访多位岩穴高隐之士,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抗战开始,南怀瑾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以图报效家国,闲暇之余,往来青城山,有缘结识了诸多修道高人。25岁时,他赴重庆亲聆虚云大法师教诲,其后,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修持。
1945年,南怀瑾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期间,他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其为合格的密宗上师。1947年,他返回故里,归隐杭州天竺,披星戴月翻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
1949年春,南怀瑾经波历险赴台。不久,他与友人合伙经商无利反亏,生活困窘。那时,全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小屋,抬头可见瓦上漏月,大小门窗皆不闭风。然而,他在困厄之中奋笔疾书完成了《禅海蠡测》。之后,他又于陋室中出版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之后,他相继受聘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同时勤力笔耕,写出《禅宗与道家》,又陆续出版了《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书籍。
1985年夏,南怀瑾抵达美国华盛顿,成立“东西学院”,旅美三载,积极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念及故乡,多方奔走,投资铺路,金温铁道于1997年8月8日全线铺通——他又功成身退。
近年来,南怀瑾以90多岁高龄不避风霜,弘扬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于苏州逝世。
文/老范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