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乌拉:长吉图带来的变化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1-11 17:19
鲜有人记得吉林的原名是“吉林乌拉”,省掉的“乌拉”事实上相当重要,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意即沿江。
2009年岁末,吉林省被推到了实施国家大战略的前沿地带。《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赋予了长吉图沿边开放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这片阔达18.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一跃成为连接东北乃至全国和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纽带,成为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
提升东北的“二级火箭”
在东北三省中,吉林获得的机遇前所未有。长吉图成为延边开放开发的第一个国家战略。
“这是国家给予吉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机遇。”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处长刘庶明是《规划纲要》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他告诉《小康》杂志记者。
“实际上,长吉图的‘前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经济地理的教授陈才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时发现,中国原来有进入日本海的出海权,于是,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探索进入日本海的课题,并提出吉林是一个边疆近海省的省份。”刘庶明介绍说。
与此同时,图们江区域问题也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推动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中国政府编制第一个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
“这就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子。”转年,吉林省委马不停蹄地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发达之边疆近海省”,并将边疆近海省战略的内涵定义为:“把开放置于边疆近海省的先导地位,提高开放层次,扩大开放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
“起初,很多人不同意用‘边疆近海’这个词,理由是地理概念不适合在战略概念中表达,但大家也想不出更合适的词语了,于是就在‘边疆近海’前面加上了长长的定语--发达的、富裕的、文明的边疆近海省。再次讨论,三个定语就变成了一个--发达的边疆近海省。而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进入实施阶段是在1995年。”刘庶明回忆说,“12月,中、俄、朝、蒙、韩五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和《关于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地区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三个文件的签署表明联合国多国合作上升到法律层面。”
十年蛰伏
在刘庶明看来,1998年国家编制第二个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之前,都可以称为长吉图的“前世”,而从“前世”到“今生”,经历了近十年的蛰伏期。
2007年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工作时做出“吉林省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可以选择有条件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方面进行试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
吉林省开始研究规划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的发展战略。
“当时,根据胡总书记的指示,我们想做一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我们认为可以在两方面考虑,一是农业体制,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做农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相对容易。此外,我们考虑可以结合图们江开发问题,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误解,实际上图们江开发,不是单纯的流域开发,而是项目名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朱显平介绍说。
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吉林省选择申报图们江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项目,“主要考虑到延边地区不如沿海地区开放,在吉林省要搞一个这样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利于推动整个延边地带的开发开放。”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还提出建议:如果图们江再开发,一定要把边境城市的定位后移。“既然吉林省是边境省份,吉林、长春就应该是边境城市,享有边境城市的优惠政策,站在这样的高位,才能带动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
随后,吉林省启动实验区研究。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于2007年3月、5月提出实验区第一、第二个方案。“第二套方案就是如今《规划纲要》的雏形。5月16日,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王珉在吉林省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积极向国家争取,打造一个具有特殊带动作用的改革开放试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经济快速增长区’。”据刘庶明透露,作为机密,“长吉图”这个吉林省即将重点开发开放的区域在当时并没有公开。
吉林省首次公开建设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战略构想,是2007年9月,在第三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金融合作与投资发展论坛上。在这之前,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向吉林省提出5个问题。
在《小康》杂志记者获取的一份资料中,显示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围绕先导区范围--三个地区摆放在一起的内在联系。“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长吉图区域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范围是否太大了,因此有一种建议是,仅仅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划为先导区。”一位参与《规划纲要》制定的官员对记者说,“国家对综合配套改革的期望非常高,吉林省也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自然想把长春市和吉林市这两大中心城市连在一起,纳入先导区范围,探索延边的发展和对外合作发展途径。”
接下来的一切都朝着吉林省希望的方向发展,“10月份,省发改委围绕马凯提出的先导区范围、定位、制约因素分析、设立联动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以及关于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经验教训的总结等五个问题向国家发改委汇报,很顺利就通过了,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委组团赴长春、吉林和延吉考察。”
当年12月,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吉图却没有获批,尽管当时有40多个地区申报,竞争十分激烈,但大家还是挺失望的。”
第二次改革开放
吉林省还在继续争取。
2008年1月8日,时任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打造东北亚开放平台和全省发展引擎”的要求。“几天后,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4月份,国家发改委又建议我们仿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来设计长吉图。”朱显平说,到了6月,国家发改委高度修编《规划纲要》,他才发现,《规划纲要》的名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规划纲要》的名称中并没有出现“开发”二字,只是“以长吉图为开放先导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认为这种提法并不科学,便给省里的某位领导写了份报告,在随后的一次会议上,朱显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开放只是手段,开发才是最终目的”,他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将名称定为“以长吉图为经济区”,或者将名称定为“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2009年11月18日,在北京,韩长赋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郑重发布国务院正式批准《规划纲要》的消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立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这是第二次改革开放”,在朱显平看来,“先行先试”是《规划纲要》中的关键词之一。
“《规划纲要》获批后,省里成立了领导小组,编制了46个实施方案,其中包括23个重点工作方案,我们还列出了一个近期要实施的项目表,有涉及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生物、电子等方面的100多个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还有可能进行调整。”吉林省发改委规划处有关人员介绍说,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范围包括吉林省的长春、吉林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以图们江区域地理中心的珲春为“窗口”,以延吉、龙井、图们等地为“前沿”,以吉林、长春为“腹地”,实现“窗口”“前沿”“腹地”有机联结,同时辐射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其他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地区。
2009年末,孙政才出任吉林省委书记,在长吉图最初的草案中,既有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又有图们江开发。搞农业出身的孙政才来到吉林,显然兼顾了两方面的考虑。
吉林开始准备下一轮“发力”。
在长东北开发办公室,悬挂着一张长吉图先导区区位图,“长春作为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城市,应起到龙头作用。”长春市开发区工作办公室主任、长东北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薛文革指着地图中的一片片区域,向《小康》记者描绘长春市的未来:“我们将重点完成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探索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快推进区域联动、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国际大通道等十项任务,到2020年,长春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将会显著提高,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形成规模。”
“苦干三年,再翻一番”则是吉林市政府立下的军令状,长吉腹地一体化,旅游迈出了第一步,在吉林市旅游局局长王德顺看来,每时每刻都应该围绕开发开放战略来工作。旅游行业只有合作,没有竞争,各地方旅游局之间如能加强合作,必能实现双赢或多赢。
长吉图版图已经绘就,吉林乌拉崛起只待行动。
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一览
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6年6月6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3月5日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9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8月30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