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突围

  关于高校的问题,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30多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除了关注高校教师的素质,大学本身的问题,也引发很多关注。一些学界前辈,特别是在80年代、90年代做过大学校长的,如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先生、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先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并创办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清时院士,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先生,都写过很多关于“大学问题”的文章。

  就业率印证了高校教育的问题

  近十年,高校的各方面数据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如高校数量、招生人数、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数量、论文数量等,确实有了“跨越式发展”。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有招生资格的学校名单,目前共有高校249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44所,844所中有39所是“985工程”院校,即“985”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类似于高校的“国家队”。此外还有“211工程”,就是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和学科。剩下的2300多所高校,其中有1400所是民办高校。

  就高校的总数来讲,我们尚不如美国,美国目前共有4000所左右的高校。但在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数量上,2009年我们就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现在是330多所,美国是253所。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已是生产博士学位的第一大国。截至2010年,共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2100万,其中博士33.5万,硕士237.2万,学士1830万。

  目前,全国高校在籍学生数是2500万,居世界第一。2012年毕业生总数超过680万。各高校往往宣称就业率高达90%。所谓的就业,是指毕业生在半年之内把档案关系转走,包括出国留学、考研等都算就业,但这些实际上相当于“缓期”就业。所以高校真正的就业率是多少值得探讨。包括名校在内,每到毕业季的后半年都是学生最焦虑的时期,也是校长们头疼的时期。

  就业率的问题反过来印证了高校教育的问题。法学是近十多年非常热的一个专业,现在全国有640所左右的法学院、5所政法类大学及若干政法学院。但有数据显示,在2011届本科毕业生当中,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在所有学科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大学问题源于“大学异化”

  大学产生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大学异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衙门化”。在大学里,很少再遇到“张老师”、“赵老师”、“李老师”了,都是“张院长”、“赵书记”、“李处长”。高校那些从事行政、后勤等工作的人员也都当上了管理研究员、政工研究员。这是中国特有的大学现象。

  一方面是高校招生数量膨胀,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滑坡。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优秀教授被圈到了大学行政体制内。而按照当前学校的行政体制、评价体制、考核体制,凡是副处长以上的干部,所谓的“双肩挑”,都可以减免一半的教学工作量。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哪怕在一个名牌大学读书,读四年很可能都没有机会完整地上一个名教授的课。而大学离开好的师资,怎么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大学“商业化”。大学商业化与原来教育部倡导的“教育产业化”有关。大学原本是国家的一份无形资产,但如今的大学,特别是一些名校,都把这份无形资产“变现”了。某些高校甚至“卖”文凭,成为“文凭生产工厂”。

  第三,大学“养鸡场化”。如今大学培养学生的方式是放养式的,没人管。过去是十几个人一起上课,现在往往是几百个人上大课,完全像是“喂鸡”一样。老师与学生除了课堂之外,很少见面。而过去,在北大的未名湖转转,你很可能看到一个不起眼的老头、老太太,他(她)也许就是学术泰斗。现在这种情况很少见了,因为老师们住在校外,越是建了新校园的高校,这种情况越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异化”

  “大学异化”的出现,主要与以下问题有关。

  一是在目前的这种体制下,一个大学就是一个政府系统。任何一个大学,只要是新学年第一次开会,说是要副处长以上参加,那真的是挤满一礼堂。不少人没有实职,但是享受处级待遇,也要去开会。在大学里,在行政占主导地位、操控一切的情况下,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是配角。应该说,行政是为师生服务的,这是正常的分工。但现在正好反过来了。这些年,特别是985计划提出之后,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增多了,但是,学生和老师并没有感到自己的福利---比如教师收入、学生奖学金---有明显改善,为什么?一部分被一再扩张的行政资源侵占了。在大学,这可能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年盲目地扩招,扩大规模,大跃进。比如,现在高校的文科教师大概在30万人左右,每年发表的文章超过30万篇,出版的所谓著作超过2万种,这是文科。理科的问题一点都不亚于文科。

  SCI本来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人创办的用来供图书馆参考订阅刊物的时候对刊物的一个评价体系。但是,到了中国,立刻掀起高潮,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发表一篇SCI刊物上的文章的话,奖励一万元,甚至更多。

  美国还有一个SSCI,也就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我们现在很多高校的文科管理者把这个SSCI也神圣化,但是SSCI主要以美国的刊物为主。就这么一个以美国为主的社会科学刊物的检索系统,在我们不少高校文科评价体系里面被拔高到很荒唐的地步。

  第三个问题就是学术生态恶化。比如,有的重点大学到了周末都是高档车出入,成了高档车的停车场。因为办EMBA等,老板们都去了。

  985高校“国立化”

  如何进行大学的改革与突围?笔者对此有几点建议。

  首先,将现有的37所“985高校”凑足40所,将这40所大学“国立化”。国家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让教授们有足够的薪金收入,不用到社会上兼职,让他们有充分的尊严安心做教学、科研。但有一个前提,教授必须好好做教学、科研、培养学生,特别是这40所国立大学的学生,不能一毕业就失业。其次,除了这40所之外,“211高校”中剩下的60所到70所全部“省立化”,各个省、市设立大学,由各省市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大学。第三,除去“211”、“985”院校之外,其余的2200多所大学,自谋出路,要么社会办学,要么转成私立、股份等,地方政府愿意财政拨款也行,但不能像现在这样都给它行政级别。

  第四,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虚体化”。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跟学生对接,如果没有教学这个环节,纯粹搞研究也是一个损失。所以,最好的模式应该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相结合。因此,把中科院、社科院的相关院所合并到相关大学,还能加强相关大学的实力。这在体制上是一个创新。

  此外,从一些技术性的环节切入,纠正高校的过度行政化倾向。比如,在大学里,学术就是学术,从政就是从政,不能又做党政领导,又做教授。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分工明晰,不要把角色搞乱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杨玉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