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暴雨之后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延安,暴雨之后,灾害
  • 发布时间:2013-08-26 14:04

  几乎所有窑洞都成了危房,无法居住。延安多种玉米,但是在7月底即将成熟的季节,玉米被雨水浸泡后,几乎绝收。

  8月13日,75岁的孙怀英开始用雨水做早餐。这里,已经停水40天。

  老人住在延安市高桥镇的北宋塔村,他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大雨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7月3日以来,延安连降暴雨,13个县区严重受灾。一个月内将近600毫升的降雨量是以往延安市全年的降水量。短期内的集中降雨使得土壤水份严重饱和,造成多处窑洞房屋损毁倒塌、农田被毁、公路、桥梁受损,部分受灾严重地方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8月上旬,《民生周刊》记者到受灾最为严重的宝塔区以及安塞县多地深入采访。

  40天喝雨水的日子

  因为只有一个人居住,孙怀英没有住上村里分配的条件较好的帐篷。她用几根粗一点的木棍搭起了一个简易三角形帐篷,帐篷里是一张破旧的沙发。

  “7月3日开始下雨,5日,村里的水泵就被冲坏了。”年近六十岁的孙建国(化名)打开自己帐篷里放置的存雨水的水桶,“雨水喝多了,肚子疼。”他告诉记者。暴雨之前,他们喝的是山上的泉水。孙怀英告诉记者:“有时候因为下雨无法在户外做饭,只能用冷水泡方便面。”

  喝雨水的日子还将持续下去,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谁也说不清楚。北宋塔村驻村干部拓云峰告诉记者,村里的水泵需要重新修建,估价12万。“目前该项目已经上报,正在申请中。”

  村民很少外出,通往村外的路已经断了好几次,总是填好了又断。“出去万一下雨,就会被堵在村外,回不来岂不是更惨。”

  “现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50岁的郭万玲站在邻居已经坍塌的窑洞前,对自家的未来也感到忧虑。她家的四孔窑洞在四十多天的雨水浸泡中也出现了裂缝,随时有可能倒塌。她和家人目前只能暂住在政府发放的救灾帐篷里。

  “拼上命也要保住窑洞”

  目前,这个有120人的村子只能坚持着。村里的窑洞都已经成了危房,无法居住,有很多窑洞甚至在大雨的不断袭击下已经成为一滩烂泥,没有修复的可能。

  一次深夜下起了暴雨,村民李建国家的窑洞上的山体出现了滑坡迹象,从山顶上落下的泥土覆盖在窑洞上。李建国半夜里起来开始清理窑顶上的泥土。“不这样,越来越多的土压下来,窑洞随时可能会坍塌。”老伴也抱怨他,“你连命都不要了。”

  这四孔窑洞花了李建国8万元。他说:“我就是出去打工,一年纯收入也就一万多,最后到手的不到5000元。”这意味着,再过十几年他才能再赚下这四孔窑洞。李建国重复着:“我不能让我的儿孙们没有了家。”

  而王沟塔村比北宋塔村的灾情更为严重。王沟塔是安塞县楼坪社区较为偏僻的一个村民小组,全组共有37户153人,村民多居住窑洞。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全村140孔窑洞受损,29孔窑洞坍塌,所有窑洞均已无法居住。

  这个村庄很难在原址上重建。“省里来的专业勘测人士说,十年之后,这个村就将消失。”安塞县王沟塔村负责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如果要治理这个村子,省里勘测人员报的价格是三千万。

  “三千万元,价格太高,有这么多钱,我可以把村民全部搬迁出来。”但是,“安置到哪里?”这个问题他暂时还没有想过。

  地里颗粒无收

  不仅是家没了,地里的庄稼也没了。本属干旱地区的延安,土质疏松,如何承受一个多月的连续浸灌?

  延安多种玉米,但是在7月底即将成熟的季节,被雨水浸泡后,几乎绝收。

  玉米地受损最为严重的是延安市松树林社区。这个社区地处延安市宝塔区南部,是这次持续强降雨的重灾区。记者在受灾现场看到,往日一人多高的玉米如今都全部瘫倒在泥潭中。

  “绝收。”高窑村书记陈服祥家里的4孔窑洞全塌了,种植的27亩玉米和洋芋全被泥浆冲走。

  据统计,持续强降雨让松树林社区服务中心管辖的15个行政村1067户村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8880亩农田全都受损,其中4500亩绝收,几乎所有窑洞都成了危房,无法居住。一些窑洞倒塌之后,变成一滩烂泥,无法辨认。乡村道路千疮百孔,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

  灾后重建亟需提上日程

  “政府已经够好的了,给我们每户送来了一箱矿泉水和两箱方便面。”即使喝了四十天的雨水,郭万玲也没有半句怨言,“天要下雨啊!”

  延安暴雨洪涝灾情已被定位为“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壹基金传媒副总监姚遥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四级应急”灾难每年在中国有十几起,这也就意味着中央级层面不需要拨款,只需省级拨款即可。

  姚遥说,“虽然定位为四级,但是这次暴雨过后的次生灾害很严重,涉及的区县非常多。”据记者了解,延安暴雨涉及了延安的13个区县。

  “现在的困难其实还不叫困难。我最担心的是入冬。”安塞县砖瓦窑镇党委书记刘捷说,“冬天延安的气温有时会降低到零下二十度,这让还住在简陋窝棚里的村民如何过冬?”

  □本刊记者 吕天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