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Revision 3.2技术浅析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SAT,Revision 3.2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28 13:30
SATA接口的发展似乎面临着一个分裂点:以SSD为代表的高速设备已经不满足目前SATA 6Gbps的速度了,它们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高速的接口来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以HDD为代表的传统机械硬盘,持续传输速度受限于转速很难提升到300MB/s以上,继续发展接口速度似乎也没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SATA-IO发展出了新的方案——SATA Express,它可以让SSD这样的高速设备的传输速度进一步狂奔下去。而对HDD而言,在目前的标准上继续前进、扩大适应性并增加功能即可。这就是SATA Revision 3.2,一个对SATA未来发展进行修正的新版本,包含了过去的内容也增加了不少新功能。
SATA Revision 3.2发布时间是2013年8月9日。顾名思义,Revision 3.2是SATA 3.0版在2009年发布后的新的增补版本。SATA Revision 3.2主要包含了针对高速存储设备的SATA Express接口(本刊在2 0 1 3年2月下的《SATA Express技术前瞻分析》 -文中曾经对已知信息做出过详细分析,在本文中,仅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不会过多涉及)、新增加昀M.2接口、新的SATA USM接口以及一些节能和电源管理的新技术。总的来看,由于它是一个对老技术的增补完善,并且大部分技术内容都已经有过详细的披露和解读,因此整体新内容不多。
SATA Revision 3.2实际上也反映了目前SATA-IO组织在制定新的存储标准上的分歧。目前SATA3.0的速度标准为6G b/s,这个接口速度对HDD来说是完全够用甚至绰绰有余的。受限于HDD本身技术原理,在盘片转速无法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光靠盘片密度的提升来提高持续读写能力已没有太大效果,因此目前HDD的持续读写速度普遍在200M B/s左右,离接口技术标准中的600M B/s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对SSD来说,SATA 6Gb/s就完全不够用了,一些新的SSD持续写入能力已经超过了550M B/s,几乎就是贴着标准的边缘——显然,接口速度已经限制了SSD性能的充分发挥。
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继续发展SATA接口,提出人们心中的SATA12Gb/s的话,首先光是高速传输的问题就很难实现,12G b/s的数据传输速度即使依靠各种纠错技术,都肯定会对线缆、PCB、甚至SATA存储芯片提出更高的、目前难以达到的需求,短期内实现因难很大。况且对高速度的需求只有SSD比较迫切,即使很快制定出SATA12G b/s,利用多通道技术快速发展的SSD很快填满12G b/s的传输通道也不是什么难题,接下来怎么力口难不成又推出SATA 24G b/s?ssD的陕速发展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太明显的限制。对HDD来说,SATA6G b/s都还没完全利用,更快速的发展就更没有必要了。
因此,SATA-IO干脆将整个技术规格分为两块,一部分是针对SSD高速需求,专门推出了利用PCI-E总线的SATA Express,传输速度特别是扩展性能都非常优秀;另一部分是继续在SATA6Gbps上小修小补,加入各种新功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和用户需求——这就是目前的SATARevision 3.2,一个修正和更新的SATA技术版本。接下来,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SATA Revision 3.2的一些新技术,主要包括M.2接口、microSSD、SATA USM、SATAExpress以及功耗控制技术等。M.2接口是SATA-IO针对市场不断变化而推出的新一代、更为迷你的一种小型接口。实际上,SATA-IO之前为移动设备或者小体积设备专门推出过mSATA接口,基于这种接口芯片、整个PCB的尺寸大约在5ilmmx30mm,厚度大约为4.85mm。SATA-IO在制定这项标准的时候,没有估计到诸如超极本、MacBook Air这样超轻薄设备的问世,因此对超极本、尤其是目前出现的超便携设备比如平板来说,mSATA的尺寸还是略大了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ATA-IO又推出了新的M.2规范。M.2规范既可以使用SATA接口,也可以使用PCI-E总线链接,完全能够满足SSD高速发展的需求。从尺寸来说,一款标准M.2接口SSD的尺寸为42mmx22mm.在配置单面芯片时厚度仅为2.75毫米,配置双面芯片时厚度为3.85毫米。除了基准规格外,SATA-IO还推出了三种扩展规格。这三种扩展规格主要适用于更大容量的SSD产品,它们都是22mm宽,但长度更长一些。最长可以达到基准M.2产品的2倍以上甚至更长。
在尺寸变薄、变小后,M.2接口的SSD更适合放置在移动设备中。不过体积变小后,会不会影响到速度呢7答案是——不会。因为M.2接口不但速度快、而且配置可选。M.2设备在插槽处设计了两个空槽,分别称为B键锁和M键锁。其中当B键锁激活时,M2设备可以选择使用SATA接口或者PCI-E 3.0 X2接口,速度为6Gbps (600MB/s)或者2.OG Bls:当M键锁激活时,M.2设备则仅能使用2个PCI-E 3.0 X2通道连接,速度提升到4.OG B/s。根据SATA-IO的推荐,B键锁推荐给SSD、缓存或者VVWAN模块使用,M键锁推荐给高性能SSD或者缓存使用。其中缓存技术主要是指诸如英特尔在268上就发布的Smart ResponseTechnology固态硬盘缓存技术或类似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大容量SSD作为系统的缓存,能大幅度提高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响应速度。之前这项技术受制于SATA接口的速度,效果表现一般。在SATA 3.2规范加入了M.2这样的PCI-E通道传输后,类似的缓存加速技术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M.2接口解决了诸如超极本、部分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存储问题,不过对一些嵌入式设备或者对体积极端敏感的设备来说,M.2还是太大了。因此SATA-IO又推出了单芯片的microSSD标准,microSSD的体积大概和美分硬币相当,目前最大可以集成128GB的闪存芯片。
SATA-IO公开的内容中,没有对microSSD有太多详细的介绍,如果要了解microSSD的详细内容,需要付费25姜元购买专业版。从技术角度来看,microSSD应该是利用堆叠封装技术,将控制芯片和SSD颗粒封装在一起,从而制造超小体积的SSD芯片。这种技术目前应用并不是太多,而嵌入式设备由于其对体积的严格限制,所以不得不应用堆叠封装来同时实现高性能和大容量,其成本也应该是非常昂贵的。
SATA USM不是什么新技术了,它的全称是SATA UniversalStorage Module通用串行存储模块。在2010年左右,SATA-IO就提出了这项技术并在着手推广。
SATA USM的技术最早来源于希捷的GoFlex,一开始是只用于存储设备,后来被SATA-IO纳入旗下,作为通用数据接口推广,SATA-IO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继USB、Lighting等接口后的另外一种通用传输接口。不过这项技术发展并不太顺利。主要原因除了SATA-IO推广乏力外,还有接口本身设计的问题,比如接口过长、过厚,不太适合在迷你型移动设备上使用。
SATA实际上已推出过多个通用数据接口,相比之前的接口方案,SATA USM的特点在于自供电,因此不会像e-SATA那样还需要一条额外的USB供电线。它的接口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数据传输部分本身还是SATA的样式,此外还增加了独立的供电接口(与电源上扁平的SATA供电线类似),这也导致SATA USM的体积变得比较大,特别是接口长度比较长,易用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过这样设计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SATAUSM接口可以直接插接目前的硬盘并读取数据。从实际产品来看,SATA USM往往会搭配USB等接口使用,用作快速读取硬盘的设备接口,这和SATA-IO最初设想中的通用存储理念还是背道而驰了。
在新的SATA Revision 3.2中,SATA-IO进一步降低了SATAUSM攘口的厚度,从之前的14.5mm大幅度降低至9mm。更轻薄的接口能更容易的在各种设备上使用。不过受限于SATA USM的原理,它的接口长度没有太大变化。因此SATA USM的推广普及任务还非常艰巨。
SATA Express实际上是SATA-IO组织着力推广的新接口。在SATA-IO编制的有关SATARevision 3.2的PDF文章中,总共24页的PDF,介绍SATA Express就有1 3页之多,占比超过50%。不过从内容来看,SATA Revision3.2中SATA Express没有太多的新技术介绍,依1日是继承之前公布的相关接口设计、规范介绍等内容,新意不多。
由于之前本刊已经详细介绍过SATA Express的技术内容,因此这里只做一些简略介绍。
根据目前的情况,SATA-IO认为存储系统目前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SSD、SSHD(就是混合硬盘)和HDD,这三个档次的产品价格和性能都是从高到低。不过,随着技术发展、更快速的闪存颗粒的诞生、更多的存取通道的加入以及更强大的控制芯片的研发,目前SSD的速度持续增长,SATA 6G b/s已经满足不了SSD性能增长的需求了。但是如果要继续提升,将SATA揍口的速度翻倍,则需要长的研发时间、更多的通道以及更高的电能消耗。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使用速度更快、更成熟的PCI-Express通道来加强SSD的数据传输。SATA-IO认为,使用PCI-E通道的速度比SATA快,更多通道也能带来更广阔的扩展空间,并且能耗比相对SATA12Gbps(如果有)而言更好。因此SATA-IO将目标瞄准了PCI-E,并将其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性能角度来看,PCI-E 3.0x1单向有1G B/s的速度,双向就是2G B/s。与此对比,SATA 6G b/s只有0.6G B/s,而且PCI-E的扩展性可以让SATA Express使用多个通道来增强速度。因此,SATA-IO决定将PCI-E接口应用在磁盘接口上,这就是SATAExpress。在这个基础上,SATA-IO开发出了SATAExpress/AHCI和SATA Express/NVMe两种不同的规格,前者用于兼容性设计,完全兼容AHCI设备;后者是全新的驱动模式,用于新的SSD设备支持,以便释放更强大的传输性能。两类接口颜色、设计规范等也不尽相同,也不能互相插拔。这两种设备的最大传输速度都可以达到2G B/s,远远超过目前的SATA 6Gbps,而且还会随着PCI-E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目前SATA-IO依1日在进一步调整SATA Express的接口设计,SATA Revision 3.2中只是更进一步提及了SATA Express的性能和技术设计等,估计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用户才能最终看到SATAExpress的设备上市。
总的来说,上述几项技术涉及的内容,都是对SATA标准的补完和修正,真正大幅度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几乎没有。在物理设计没有突破的情况下,这些辅助性技术也只是聊胜于无,用于进一步加强目前磁盘的性能而已。
从上述内容来看,由于HDD目前的技术限制,因此SATA接口已经几乎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了。因此SATA-IO组织将重点转移到了SATA Express技术上,通过这项技术进一步延长SATA接口的寿命和效能。不过对复杂多变的存储市场来说,要设计出面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通用接口,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SATA-IO在SATAExpress上也“折腾”了很长时间,目前在SATA Revision 3.2正式提出这项技术(SATA Express也是SATA Revision 3.2的核心技术),算是为SATA Express的正式开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SATA-IO在进一步完善SATA Express酌同时,还将致力于SATA Express的商业化。作为存储业界唯一一个指定标准的组织,SATA-IO的标准推广在没有明显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只要SSD厂商决定采用新技术、英特尔、AMD等主板芯片厂商决定推广的话,SATA E×press会很快成为市场主流。那个时候,用户就能享受到极速传输带来的速度快感了——启动电脑1 0秒、开启游戏5秒、瞬间拷贝文件…--高速度带来高品质的生活,谁不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