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 本分还是要把“书”做好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阅读,Kindle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7 08:57
今年6月初,数字阅读巨头亚马逊宣布旗下Kindle正式入华,在国内数字阅读市场掀起了一股小高潮。
转眼间,3个多月过去了。尽管Kindle的业务推进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其产品的内容质量却为用户所诟病。以记者亲身体验为例,作为Kindle的忠实用户,记者首先遭遇了老版本Kindle(记者拥有一台Kindle 4)无法享受电子书购买、推送服务的尴尬。于是,退而求其次,转而寻求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从亚马逊购书,可体验依然令人失望:首先,在记者从亚马逊官网购买的电子书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比如在一本学术类专著中,出现了许多口语化的语句。尽管记者没有找到相应的纸质书进行比对,但凭借之前从事出版的经验判断,在传统出版规章制度下,这些错误与问题不大可能出现在最终出版的图书中。记者推测,错字问题可能是纸书经扫描后未校对导致的;而如此多的病句、语言口语化的问题,往往只在非最终定稿电子版中才可能出现
应该说,上述问题不仅仅出现在Kindle中,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出版机构对于图书数字化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源质量较差,而这些出版社又是电子图书的版权提供者,这就导致了市面上电子图书内容质量的普遍低下。
还有一些问题,就不能用“历史原因”来解释了。以某文史类杂志为例,在Kindle入华之初,该杂志在Kindle上的电子版基本保持图文并茂的原样。但由于杂志开本大小与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终端不同,电子版上出现了诸如图注不清、版式混乱的问题。面对问题,电子杂志制作方并没有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简单地采用了“去图”的处理方法,后来干脆去掉了绝大多数插图,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类似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电子图书制作中的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最终,记者决定放弃阅读该杂志电子版的想法,回归纸质杂志。
Kindle入华引发国内厂商角力
尽管从整体上讲,目前的数字阅读在用户体验方面仍不理想,但国内厂商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前进的步伐。相反,传统厂商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产品,更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强势进入,让人们看到了市场的潜力。
迫于Kindle入华的压力,国内厂商纷纷推出或完善自己的电子书业务。而几乎就在亚马逊宣布Kindle入华的同时,汉王发布了新款电子书——黄金屋乾光,定价与Kindle Paperwhite相同;当当网也推出了“都看二代”,并标出了699元的低价,其意图不言而喻。
应该承认的是,电纸书在整个数字阅读领域属于小众。这一市场的主流是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生在这一领域的变化无疑更引人瞩目,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Kindle入华第二天,百度多酷文学网上线;7月初,新浪将读书频道分拆,并整合微博读书、微漫画成立新公司——北京新浪阅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腾讯对旗下读书频道、QQ读书、QQ书城等进行整合,并于9月初正式推出“腾讯文学”,将其作为腾讯旗下重要的互动娱乐业务之一。
巨头的全面发力使得数字阅读领域再次成为行业热点,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又不容忽视。数字阅读产业究竟该怎么做?未来发展的前景又如何?这些都值得行业关注和思考。
差异化的关键依旧是体验
电子图书产品如何做出差异化,一直是令厂商们一筹莫展的问题。
目前,国内纸质图书的版权所有者为各出版社,电子图书厂商或出版社自身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将纸书转化为电子图书推向市场,原则上所有厂商拿到的数据源都是一样的。因此,电子图书的制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相同的纸质图书数据源进行电子化。要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就必须从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着手,优化用户体验。
首先,要提高产品的内容质量,降低内容错误率。针对目前电子图书数据源质量差的特点,厂商要投入大量人力(编辑、校对等人员)进行内容纠错。如果做不到这点,所生产出的电子图书就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各种TXT格式的盗版图书没有区别,毫无优势可言。
其次是排版。以一直深耕数字阅读的“多看阅读”为例,其专门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团队从事文字排版和配图设计,做到了旗下所有图书都配有章节图,并作了相应的排版。“多看的排版应该是质量最高的电子版的排版。” 多看科技产品设计总监李肖爽自信地表示。尽管为了提高效率,“多看阅读”也一直在开发和优化自有的智能排版系统,客户端排版引擎也很好地实现了纯文本段落的禁排规则、行间距和段间距处理,但“多看阅读”仍然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工干预,做一本,就比别人好一本。”以字体为例,“多看阅读”出版的电子书中,不同的内容(标题、对话、引文、注释等)字体都不同,而这都是需要排版专员根据不同图书的内容设定的。“字体可以帮助表达内容,优化可读性,阅读效果绝对比市面上的原创阅读效果好很多。”尽管这样做所增加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李肖爽却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多看阅读’的图书上量比较慢,有些公司上来就是几万本,而我们可能就一万本左右。但任何一本书,只要‘多看’做了,就是市面上最好的,并且随着工具优化和团队的熟练,精排速度越来越快。在同等条件下,用户永远会选择最好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建立壁垒之后,在服务上也会加强用户依赖度。”
和多看阅读的精益求精相比,国内一些厂商的电子图书产品质量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内容质量如此低劣,又怎能指望用户抛弃盗版电子书来买你的产品?Kindle有一项深受用户欢迎的服务:通过智能转换系统将Word、HTML、TXT等格式的文本自动转换成Kindle可以完美支持的格式,用户只需将需要转换的文本通过邮件发给亚马逊即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电子图书,其质量与Kindle上述服务中向用户提供的成品不相上下,还需要用户付费下载。相关厂商在抱怨用户下载盗版书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服务是否差得有些夸张了?
专注用户需求做好服务
“数字阅读是个大花园”,未来可以提供的电子图书形态恐怕远不止电子文本那么简单。问题是,厂商在产品开发中应如何选择服务中所加载的功能?做大还是做专,究竟哪条路才是正确的?“多看阅读”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多看阅读”Android 2.5.0版本推出了有声读物,尽管业界对此十分关注,将其视为新版本的一大亮点,但李肖爽对此却并不以为然:“它是一个点,但不是重点,因为它有缺陷。”在他看来,有声读物既有相对于传统电子读物的便利性,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多看”在这一产品上所做的更多是一种尝试。“我们接下来会在有声书方面做一个探索,因为我们在音视频方面的技术支持很强。” 李肖爽并不认为有声读物一定会被市场接受,相比之下,他更关注“多看”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我个人没有能力预测以后的事情,只有不断尝试。一旦用户买单,我们很快就可以从后台、论坛看到用户的使用数据和反馈;反之,就要反思是不是功能没做好,或者这就是一个伪需求。”
对于“多看”未来是否会自主开发有声读物资源,李肖爽表示:“最初,本着精品原则,我们本打算自己去做有声版本。但王总(注:多看科技总裁王川)强调,我们坚决不做内容,我们还是做服务。一个产业需要各个环节来配合,我们只是做一部分,但要做好做透。如果市场足够大,一定会有第三方公司做资源,质量也会更好。到最后大家拿到的资源一样,拼的就是谁用户量大、服务好。”
数字阅读也能成为生态圈
现如今,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在想方设法和“大数据”、“云计算”拉关系,因为即使攀上了,也不等于你就“高端”了,至多说明还没沦落到“夕阳”而已。对于数字阅读而言,数据的收集并不难,云端处理也已经有了阅读进度、笔记同步等相对成熟的模式。问题在于,所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价值何在?同步的阅读信息除了可以存储到云端方便用户取用外,对厂商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得不到解答,恐怕人们也就无法理解为何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数字阅读(网络文学)这一领域的初衷。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图书电子化,把纸书内容在电子屏幕上显示。但这个层次不够,没有技术壁垒和门槛。关键还是适应移动互联网,针对移动互联网所做的附加服务。”李肖爽表示。用户在“多看阅读”买一本书,不仅永远不会担心这本书会消失,还可以向云端上传自己的笔记,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本电子书,还包括配套的云服务,他认为这才是“多看阅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个体通过阅读产生的信息会给这本书的阅读群体产生贡献的。如果大家的笔记可以汇总,知识上的获取作用应该更大。”
在数据挖掘方面,李肖爽表示,数字阅读中可挖掘的数据价值难以估量。“阅读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就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书。”搜索服务提供商和浏览器提供商通过搜索浏览行为、电商通过购买行为分析用户属性。相比之下,阅读行为数据中可以体现的用户属性更加全面,也更加富有深度。通过丰富、细致的图书标签系统,用户阅读产生的行为可以充分反映其相应特点,这对于数字阅读服务提供商而言意义重大。“首先,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推荐图书,现在我们的推荐是靠编辑去完成,大部分人喜欢什么书,我们就给你推荐什么书,更高端的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样的书我就给你推荐什么书。”不过,事情也并非那么简单。李肖爽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设用户一周读一本书,三年也只能读150本,和书城每天动辄上百本的推荐量相比,这个量未免太小了。因此,“多看”近期仍将采取传统的推荐方式,但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推荐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多看”之所以强调基于账号的服务,将“多看”和小米的账号打通,原因也在于此。“同一个用户,如果账户打通,随着时间的发展,账号的属性会越来越明显。我们知道你喜欢这样的书,能不能给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产品?甚至我们的书有没有可能和小米电视打通?游戏、应用、视频完全是一个生态圈了。”
保持创业心态和危机意识
“跑马圈地”是一个互联网人特别爱用的词汇,似乎只要有能力画圈儿,这圈儿里的一切就都是你的了。财大气粗的巨头们更是将“圈地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言者豪迈,闻者惊惧。近期,巨头们的“圈”又划到数字阅读里来了,但在这个领域中,“圈地”还会像经验中的那样管用吗?
从最初做Kindle上的中文系统到2011年10月发布第一个安卓版本,“多看”一直是通过产品在摸索中学习,显得默默无闻。“前期要靠用户体验去做,那时候你天天在马路上打广告,没有意义。初期没有好的产品口碑,你投入的推广资源越高,损失越大。”李肖爽如是说。在品牌创立初期,正是通过默默耕耘,“多看阅读”在产品内容质量、软件稳定性、交互、易用、体验以及视觉的UI设计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行业内的极致。“现在只要提到数字阅读,不能不提到‘多看阅读’。所以,我们才觉着可以去推广了,建立了一个很强大的推广团队。目前,我们还在补另外一块短板,就是运营。从产品上讲,‘多看’要把服务做好;从整个公司讲,则是不断增强运营和推广。”
大兵压境之下,李肖爽反倒显得很淡定。的确,尽管“多看”用户在数量上难以与巨头抗衡,但正是由于前期的深耕,专注于提供“精致阅读”服务,其用户具有更强的黏性和付费意愿。小米新一轮融资后所具备的体量也让“多看”在巨头面前有了一较高下的资本。“如果‘多看’阅读书城的所有书都不收钱,一定不会伤到筋骨。”李肖爽自信地说。
在李肖爽看来,“多看”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是一家创业型公司。“一个产品,最关键的是团队,而不在于你有多少资源可以去控制、调配。我认为,无论‘多看’以后发展成什么样,都要永远保持创业型团队的心态,人人都是公司的主人。另外,永远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觉着明天可能就‘歇’了,这和那种天天高枕无忧的感觉真的不一样。这样的团队,面对任何困难都能闯过去的。”
Kindle低价电子阅读器的推出,展现了企业从“卖硬件”到“卖服务”转变的趋势。对此,李肖爽个人表示赞同:“我觉着以后靠硬件挣钱的模式一定会落伍的,因为你做得便宜,别人可以做得更便宜,到最后就会血本无归。而在服务上可挖掘的价值空间非常大,甚至用户不用掏钱,完全由第三方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和预测未来相比,他还是更关心眼下:“我不愿意想更远的事情,还是想近期,分析数据,找到可能的问题和修改方法,再去做新的设计,做好以后再去回顾数据,看用户的反馈。”
在记者看来,数字阅读市场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内容和用户体验。单纯强调对供给的控制,一味采取“抢资源”、“抢作者”的“圈地术”式的竞争手段,其功效难免要大打折扣。相反,和读者一样怀着“爱书人”的心态,真正用心去关注用户的体验需求,把书做好,赢得用户的心,才能在竞争中站得稳、扎得牢。“这个市场是越热闹越好。只要你用心了,份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能有多大的收入和回报,完全取决于这个市场的空间有多大。”李肖爽表示。
本刊记者 阙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