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目前各家扎堆儿推出的智能电视之后不难发现,在华丽的外表之下,它们只是改变了一直以来由电视台决定观众收视的单向输出模式,将电视栏目、沉淀视频以及互联网UGC打包在了一起,形成了可搜索的点播模式——但这远未达到“智能”的程度,顶多只能算是个“投石问路”。笔者觉得,未来的电视(如果到时还叫电视的话)应该是分别在“智”与“能”两大入口上做文章,从每一个用户的观看习惯入手,在精准推送的基础上,满足智能家居的全方位需求,并在功能上实现进一步地拓展。
单就入口而言,“智”似乎是整个问题的核心。人们总是说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应该是“聪明”的,但到底是怎么个“聪明”法儿?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其实,对于智能电视来说,需要聪明起来的不仅仅是屏幕里的内容,更应该是它吸引或打动观众的方式。
而就在各大电视台挖空心思寻求内容突围之时,最容易被观众所诟病的广告又一次走到了行业的前面。日前,索尼旗下的Gracenote推出了“广告替代系统”计划,目的就是为电视前的每一位观众播放个性化的广告,以牢牢抓住他们的眼球。借助“视频指纹”技术,Gracenote建立了一个类INVIDI的广告决策引擎,它可以判断出哪一个广告可能更适合电视前的观众,一旦匹配完成,那么电视节目中原先的广告便被取代。而这一切都是即时处理的,并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送到电视端播出——试想,我们什么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只针对自己的喜好又和别人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广告呢?一旦该计划大面积实施,这种“聪明”的个性化服务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广告的生态也将彻底被改写。既然广告都能这么玩,那手握稀缺制作资源的电视台们为什么就不能更“聪明”地去占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呢?这才是最值得花心思的地方。
至于“能”这个入口,简单地说就是“能做什么?”作为一个带音箱的专业显示器,电视大屏、高清的显示效果以及出色的立体声音效,自然是其他屏难以望其项背的。但电视就只是用来“看”的吗?这倒未必,在“一专多能”方面,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好榜样:除了作为日常的信息交流工具之外,越来越强大的硬件配置以及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把它变成了照相机、游戏机、播放器、导航仪、扫描仪、浏览器不仅令手机成为了随身设备中的集大成者,而且还让原本负责该领域的专业角色纷纷下了岗。
同理,要想让电视也“能”起来,需要在不断提升核心芯片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借助应用软件或外设来拓展它的应用领域。在这方面,微软的3D体感摄影机——Kinect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3年前,它只是作为XBOX的一款电视周边推出的,可别小看了这枚不起眼的摄像头,它超前地导入了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社群互动等功能。通过它,玩家完全可以抛弃手柄、仅依靠肢体来控制游戏,与其他玩家充分地互动。随着新一代XBOX ONE的诞生,Kinect也得到进化,利用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与用户进行流畅的互动交流,并帮助后者完成几乎所有基于互联网的内容的搜索、浏览与分享。由此一来,电视就从一块简单的游戏显示屏摇身一变,成为了互联网的超级入口。如果能更上一层楼,把电视打造成控制所有家电的枢纽,真正做到“三网融合”(请注意:这里的三网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到那时,传统的电视势必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
相信,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及整个生态链的进化,客厅中的这块显示屏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未来,它可以更加从容地帮你安排细碎的空闲时间,将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或信息在第一时间推送到你的面前。不仅如此,它还会把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呈现在面前的这个大屏上,真正成为一个家庭连接世界的窗口。
文 舒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