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信息於亮 开启再创辉煌的新十年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航天信息,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3 15:38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信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12家股东发起成立,于2003年7月11日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上市十年来,航天信息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10.2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45.25亿元,增长了1314.31%;利润总额由1.79亿元增长到16亿元,增幅达793.85%。
十年的历练,航天信息形成了包括金税、企业信息化、行业应用信息化、物联网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摸索出了“垂直管理、平台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完善了遍布全国的营销体系和三级研发体系,创造了“产品+服务”、守护“大安全”的业务模式。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铸就“产品+服务”的业务模式
张建设:围绕“巩固强化基业、积极拓展主业、加速布局新产业”的总战略,航天信息将业务重新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在巩固金税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电子政务、公安、交通等行业信息化产业,企业信息化产业,物联网产业,代理分销业务以及金融支付等新兴业务。目前各块业务进展情况如何?
於 亮:2013年上半年,航天信息实现营业收入67.9亿元,同比增长了1.47%;利润总额达到9.27亿元,同比增长了10.25%。几大板块业务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应该说,在市场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航天信息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我们整个经营团队,包括130家下属企业近1.4万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刚刚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各界的股东和股东机构对航天信息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13年是航天信息上市十周年,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航天信息未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张建设:上市十年来,您觉得航天信息传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於 亮:第一是专注。航天信息一直是国家税务信息化的主力军,长期在这一领域耕耘,靠技术领先、技术进步,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为国家信息化做贡献,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去年开始,我们还将汉字防伪技术引入到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中,达到大幅降低不法分子利用增值税发票做假的可能性,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应用领域
第二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比如在信息安全领域,航天信息以密码技术为核心,构成了系列信息安全产品。靠着自主构建的三级研发体系,航天信息有很强的能力为各行各业的众多用户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第三是团队。航天信息已形成了包括管理、市场和技术开发的高水平团队。这些优秀的人才,保证了航天信息十年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四是“产品+服务”的业务模式和遍布全国的营销体系。在销售硬件、软件产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之外,航天信息还为客户提供各种长期的增值服务。这样的营销模式,让航也天信息和众多的客户真正实现了双赢。
此外,遍布全国的营销渠道和服务体系也为航天信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目前,航天信息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建立了近40家省级服务单位、200余家地市级服务单位、400余家基层服务网点,地市级城市覆盖率达100%,区县级城市覆盖率达35%。
垂直管理 平台化运作
构建共享、协作型三级研发体
张建设:这10年来,航天信息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
於亮:航天信息建立了完善的三级研发体系。第一级是总部的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成本中心,主要承担前瞻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第二级是事业部/产品公司。总部下面有11家产品公司和平台公司,他们的研发中心负责产品和解决方案层面的研发,主要是面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和专注偏应用的软硬件研发。第三级是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体系,即服务单位。他们做面向本地化、个性化、定制的研究落地。
航天信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研发总投入占航天信息总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例如,2009年我们的研发占比是3%,2010年是3.38%,2011年是3.45%,2012年达到了4.13%。与国际企业及国内领先企业相比,我们的研发投入还有差距,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强化研发,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
张建设:技术和产品创新依赖于优秀的人才。航天信息在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和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有效措施?
於亮:航天信息着力在引进、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一是逐步完善研发人员的上升通道。最近我们也要出台措施,能够让资深、优秀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不低于或超过同级管理干部。二是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我们除了必要的办公、餐饮环境之外,特别完善了娱乐、健身房、图书室等各方面基础设施。三是营造央企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员工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四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研发的平台化、系列化,推动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创新,在提高研发效率过程中培养人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凝聚团队。
航天信息始终坚持人才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的原则。10年来,先后有15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公司还从海外引进3名专家人才从事产品管理、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其中2人已经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张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方面,航天信息有哪些研究课题?
於亮: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各级政府、各级行业,航天信息为它们提供成熟、先进的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航天信息深耕的重点行业领域,如税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航天信息已经累计拥有360多万用户数据,我们也在云平台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同时将自己的业务向云端迁移。
对外,航天信息已经在几个重要行业为客户提供基于云计算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航天信息已经为广东三大电信公司、贵州联通、广西联通等运营商承建了多个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都是按照跨平台、安全可靠、高效应用的需求部署的。在数据挖掘方面,航天信息在税务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在智能交通领域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方面,航天信息承建了我国大部分省市的MTC停车收费系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的ETC系统,航天信息也占据着领先优势。
张建设:航天信息承担的诸多项目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如何实现知识库和案例库的共享?
於亮:航天信息坚持垂直管理、平台化运作模式,逐步完善内部资源整合机制。我们会将不同领域的项目中共性的东西,如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成功案例,加以提炼、总结、完善,再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中,进行定制化改造。
我们正在将航天信息内部软硬件产品逐渐形成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不管是哪个行业用的软硬产品,虽然应用不一样,界面不一样,但后台是统一的,开发工具是统一的。各个平台公司重点去研究行业需求,行业需求千差万别,但是把行业需求提炼出来,很多需要的后台技术是相同的。
集成创新 自主可控
提供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张建设:航天信息以信息安全技术为核心、守护“大安全”的信心是什么?
於亮:航天信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密码算法和安全芯片、CA中心及系列信息安全产品。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实现信息自主、安全、可控。
在信息安全领域,除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及产品外,我们还采用拿来主义、OEM的方式,集成国内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整合成行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航天信息在产品项目中积极推广国产化产品,比如龙芯、国产化数据库,为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贡献我们的力量。
张建设:《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
於亮:无论是对个人信息保护,还是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航天信息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除了加强自己的技术实力外,还要在项目中尽可能地应用国产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应用。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追上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我们赶超国外对手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国家的支持下,特别是靠各个企业的努力拼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方面会取得长足的进展。
张建设:未来,航天信息在合并、收购和联盟方面有一些打算吗?
於亮:航天信息未来将巩固基业,强化主业,加速布局新产业,进一步改善经营质量,提高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到2020年将航天信息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IT产业集团。一是两条腿走路,即内延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一方面,靠资源配置使我们的优势更集中,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得天独厚的融资条件,通过资本运营快速发展。二是专注基业,做大做强主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三是国际化经营,我们希望用5到10年的时间把航天信息发展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我们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先从国际化贸易、产品销售做起,逐步构建海外经营平台,并在适当的时机通过采用收购、并购手段,布局航天信息的全球化业务。
上一个十年,航天信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我们有信心让航天信息未来的十成为再创辉煌的十年。
总编手记
面向社会责任的商业实践
“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这是“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信条,也为航天信息人所实践。在航天信息的理念中,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出了慈善和捐助的初级形态,走向了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以企业主营业务与责任践行相融合的高级阶段,已经从单纯的“做好事”、“必须做”走上了“做得好”的更高层次。
上市十年,正是航天信息从起步走向辉煌的十年,恰恰是航天信息人履职央企责任与担当的十年,更是航天信息探索“对社会负责任的商业实践”的十年。这十年中,航天信息各项经营指标稳步提升,航天信息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声誉显著提高。这一切为航天信息开启再创辉煌的新十年,凝聚了强大的势能和动能。
一是稳中有为,服务大局。於亮说:作为共和国长子,央企的首要责任是创造效益、回报股东、回报社会。为贯彻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航天信息积极投身于粮食等智能物流、智慧城市、食品药品安全追溯、智能交通、应急工程和社会综合管理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之中,为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和营造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履行一家央企的社会责任。
十年来,航天信息累计分红21.84亿元,是沪深两市为数不多的坚持每年现金分红的公司。今年上半年,航天信息率先实践“稳中有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营业收入增长1.47%、净利润增长11.3%的平稳发展水平。
二是以人为本,增进互信。在於亮看来,团队是企业持续盈利的根本保障。航天信息坚持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的原则,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开辟顶尖人才的上升通道。这样一来,航天信息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必要的社会人才流动的规律,又满足了企业持续发展依赖的骨干团队积累的需要;航天信息人既尽享央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体味着工作的尊严和生活的体面。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航天信息以人文关怀、社会公益的方式,增强了1.4万名员工的责任和使命感,带动着广大供应商、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等对产业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任,为产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着正能量。
三是协同创新,优化生态。从价值链走向价值网络,已成商业发展大趋势。从“丛林法则”到生态系统,已成市场竞争大方向。构建开放、协助、分享、共赢的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的普遍共识。航天信息显然洞悉到这一趋势和方向,并已经付诸行动。对内,航天信息推行垂直管理、平台化运作,实现了三级研发体系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对外,航天信息奉行“拿来主义”,以产品项目为抓手,以融合业务为导向,以客户体验为标准,集成行业内最优秀的技术和产品,为客户提供高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未来10年,“后增长模式”或成常态,企业应当如何增长?从航天信息的实践中,我们依稀地看到,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协助共赢的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围绕着这个生态系统,创造着新的价值,日益成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日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路径。
张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