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与农妇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贵族,农妇
  • 发布时间:2013-11-22 08:26

  旧小说里讲到中原汉族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相互间的蔑称是“南蛮子”、“北鞑子”。后来想想,所谓“蛮子”,大概因南方开发较晚,一直处于蛮荒状态吧?而“鞑子”的称呼或许可以追溯到北方游牧民族鞑靼人。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小说家陈建功有个短篇叫《京西有个臊鞑子》。因篇名特别,所以一直记得,至于内容,是早就忘了。

  我四十年前在黑龙江插队,村子属于民族乡,村民分属两个少数民族,语言与蒙古语相近;远近都称他们“老鞑子”。他们听了,也不以为忤。

  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生产队杀牛过节,知青也分得一大块牛肉。大家闹着包饺子,可菜刀太钝,剁不了馅。我们提着刀到老乡家求助——知青跟老乡的关系十分热络,早已是推门上炕、吃喝不分了。

  福勒大爷见我们进门,先是一愣;知道来意后,便痛快地拿出磨刀石,接过刀磨起来。福勒的弟弟水明大叔当过兵,走南闯北,汉话说得最好,这时正在炕上盘腿抽烟,笑眯眯地说:好家伙,刚才吓了我一跳,还以为“八月十五杀鞑子”来了呢!我们这才意识到:提刀登门确实欠考虑。

  据水明大叔讲,这还是元朝的典故:受压迫的汉人相约八月十五起事,以切西瓜为号,提菜刀造反。这事提醒了蒙元统治者,从此收缴民间菜刀,五家只留一把,做饭时轮流使用。

  这事还在别处听说过,但不知出自何书,是否属实。总觉得统治者还不至蠢到这般地步。都说元代压迫深重、经济衰颓、文坛荒芜……其实这印象并不正确。有据可查,元代的赋税是历朝最轻的;统治者对文化的管制也相对松弛,所以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那么丰富而活泼的元曲作品来。

  元代确实存在着民族压迫,所谓“人分四等”,法律条文偏袒蒙古人、色目人,不利于汉人、南人。但碰上具体案例,也还是要讲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道理,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之类;并不因谁有钱有势,便可以违背常理、胡作非为。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写过一部《续夷坚志》,其中一篇《戴十妻梁氏》,记述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叫戴十的农民,在战乱后给人家帮佣。有个蒙古人的“通事”(翻译官)把马放到戴家豆子地里,被戴十轰了出来。通事大怒,用马鞭将戴十活活打死!戴十的妻子梁氏是个有主见的妇人,找人抬了丈夫的尸体,到蒙古兵营去告状。

  通事的主人是个领兵打仗的蒙古贵族,他并没有安排手下抢尸,以剥夺梁氏“讹诈”的凭据,而是自知理亏,牵出两头牛,又拿出一锭大银,向梁氏谢罪说:你丈夫之死,也是天命使然。你两个孩子还小,拿了这钱,可以养活一家人;即令我杀掉通事,死者不能复生,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梁氏回答得很干脆:我丈夫无罪而死,死得冤枉,这会儿还谈什么利益?我只要让凶手偿命,我们娘儿们就是讨饭,也心甘情愿!

  当时许多人劝梁氏放弃索命,并给她出难题说:你敢自己动手杀仇人吗?梁氏说:有什么不敢?夺过刀就砍。兵营里的人怕通事受折磨,便主动把他杀掉了。梁氏手掬仇人之血连饮数口,牵二子而去。

  读着这段故事,我一来佩服这位有胆有识、勇于维护自家权利的普通农妇,二来也感慨当事人服膺真理的态度——打狗还要看主人,面对前来讨说法的“草芥”妇孺,这位一呼百应的权势者,不难将其一轰了之;甚至把她拘留起来,让她尝尝“太岁头上动土”的滋味,也是很正常的事!

  说实话,读着文章,我没料到事件的结局会是这样。是我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元代人太傻——包括那个胆大包天的“蛮子”农妇和有权不使的“鞑子”贵族?

  (廉硕荐自《今晚报》)

  文/侯会 责编/天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