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里的歌手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4-01-09 13:44

  每年的夏天,在田野和山林间总能听到这种悦耳动听的歌声,“呜-哇、呜-哇、知-了、知-了”……时而静默片刻,时而又连成一片。“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山里的人们总是一边干着活一边欣赏着昆虫委婉动听的旋律和错落有致的合声,古往今来,构成了一道幽静恬淡的田园风景!唱出这种优美歌声的昆虫就是蝉,俗称“知了”,被誉为“山林里的歌手”。

  歌手的档案

  俗称“知了”的蝉,原是上个冰河期存活下来的远古昆虫之一。古老的身世让人对其产生敬畏与好奇。多少年来,人类与蝉都保持着良好的互惠关系。我们的果园和山林给蝉提供了栖息地,它们可以在这里不知疲倦地唱着原生态的恋歌。而蝉蜕下来的空壳则成为人们的治病药材,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等。像金蝉脱壳、薄如蝉翼、仗马寒蝉、蛙鸣蝉噪,都是与山林歌手密切相关的成语。

  蝉(同翅目)属于不完全变态动物,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蝉的成虫的寿命是两个多月,雄蝉完成交尾后会相继死去,受精后的雌蝉承担最后的产卵工作。为了使自己产的卵最大限度地存活,它们往往选择在枯萎的干树杈上产卵。枯萎的干树杈很容易被秋风吹落,从卵里孵化出来的若虫也随之落到了地面,自行掘洞并钻入土中栖身。在土中,它们把长有针一样的吸管刺入树根,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蝉的若虫期比成虫期要漫长很多,一般要经历4次蜕皮,才能最终羽化为成虫。这个成熟的过程需要1~5年的时间,最长的要属美国的17年蝉,它要经过17年的若虫期才能重见天日,可以想象它们的歌声有多珍贵。据说,蝉的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是为了避免天敌的侵害,安全延续了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

  伏派歌手鸣鸣蝉

  目前世界上已知蝉的种类有近两千种,我国也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鸣鸣蝉、寒蝉、蚱蝉、斑蝉、薄翅蝉、草蝉、蟪蛄等等。在大自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手”有两大派,即鸣鸣蝉和寒蝉。

  鸣鸣蝉在蝉科里算是个头最大的,因其嗓门粗,又名“老哇哇”,其个性孤僻,在城市周边很难见到,大多都分布在山区。由于鸣鸣蝉选择在伏天羽化,山里的人们又称为“伏蝉”,当然就是伏派歌手了。

  入伏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而阴云密布,时而电闪雷鸣,时而阳光直射,时而大雨倾盆。正是这变化无常的季节,惊醒了地下的若虫并引起它们的阵阵骚动。

  一场山雨让山坡上的泥土像喝醉了酒似的,原本结实的身体显得松软起来。各种植被相互依偎着,因为它们知道,这个时候哪怕是刮一点轻风都会把它们连根拔起。这个时候对蝉来说却是羽化的绝好时机,若虫们算准了时间耐心地等待着日落。

  夜幕降临了,蝉的若虫开始行动,它们用长有锯齿的钩状前足轻松地挖出一个圆形洞口,然后顺着洞穴从地里拱了出来,如果赶上洞口的地势高,它们就蜷缩六足顺势滚到低洼处,一动不动,先对身边的地貌做出判断,然后才缓慢地爬行,就近爬到树枝上、草杆上以及能支撑住自己身体的树叶上,把自己挂牢后就静止不动等待羽化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蝉若的胸部出现一道裂缝,羽化开始了。蝉的羽化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以若虫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铠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让自己的双翼展开。这个阶段,蝉的翅膀很软,如果在这个时候受到干扰,这只蝉就终生残废了。蝉完成了这关键的一步后,便用尽所有的力气让自己倒挂的身体翻上来,尾部顺势从壳中抽出,羽化宣布结束。余下的时间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坚硬,身上的颜色也由黄白色向暗绿色转变。蝉之所以选择在夜间羽化,是因为白天的气温太高会使它的翅膀干得过快而导致破裂。

  天还没亮,鸣鸣蝉就抢在鸡打鸣之前开始唱歌了,用歌声告诉山里的人们,伏天已经来了。

  秋派歌手的吟唱

  寒蝉个头比鸣鸣蝉小很多,但音量很高。行动灵活,善于爬到高处鸣叫,立秋后出来羽化,所以又称秋蝉。

  秋后的三伏天,蝉的歌声能给人带来惬意、宁静和凉爽。一场秋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上会出现很多圆形的洞穴,这就是蝉的若虫爬出的地方。它们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就已经悄悄地爬出来羽化了。个别急性子的若虫,雨刚停下就迫不及待地爬出地表。秋天的天气是早晚凉爽,所以人们经常看到清晨羽化的蝉就不足为怪了。这也给喜欢生态摄影的朋友提供了绝佳的观察和拍摄时机。

  秋蝉完成羽化后,在树干上稍做停留就陆续爬向树的顶端,与茂盛的叶子融为一体。这不仅保证了安全,还产生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蝉”的神秘效果。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的就是蝉。声音传播得远是因为蝉站得高,而不是借助了秋天的风力。随着节气的更迭,鸣鸣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逐渐退出“歌坛”,秋蝉才刚刚登场,“知-了、知-了”替代了“呜-哇、呜-哇”,悦耳的歌声再次响遍整个山林。

  如果你认真品听蝉的歌声,就会领略到歌声里有三种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第一种是求偶时发出的舒缓、有节奏的鸣唱。蝉的成虫一般寿命都不是很长,为了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雄蝉们必须抓紧时间不停地鸣叫来吸引异性。只有得到异性的赏识,雄蝉才能与其完成交尾。第二种是受到惊吓飞走时粗厉的鸣声。蝉能一边吸吮汁液,一边鸣叫,吃东西和唱歌两不耽误。但是这期间一旦受到干扰,它们会马上改变声调同时飞到另一棵树上,待危险解除后就再开一口“泉眼”并继续鸣叫。第三种是被捕食者捉住时发出的急促尖鸣声,以悲鸣用来求救。当蝉沉醉于求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周围的敌情,所以一旦出现尖鸣声就可判断树上又有一只蝉落入天敌之口,也就意味着又一位歌手的消失。

  歌手的天敌

  蝉贵为歌手,非但没有“保镖”,连个像样的防卫武器都没有,面对天敌的进攻毫无还击之力,只能靠机敏和躲藏保存生命。除了鸟类,蜘蛛、螳螂、猎蝽、食虫虻等都是蝉的顶级克星,小小的寄生螨虫对蝉也是觑觎已久,只要机会成熟就会悄悄地爬到蝉的身上寄生,蝉竟然毫无察觉。很多时候就连蝉的正常排尿都得小心翼翼地进行,一旦暴露目标马上就会惹来蜂群、蚁群的围剿。这是因为,蝉吸食树的汁液里,不但有需要的蛋白质,还有不需要的糖分,而多余的糖分必须排掉,糖分可是蜂和蚁的最爱,蝉为了确保排尿时不招惹麻烦,它们就采用喷射的方式,使排出的糖滴远离树干,这样蜂群和蚁群就找不到糖源了。蝉要想寿终正寝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捕食者的美餐。另一方面,由于靠吸食树枝的汁液来维持生命,蝉的数量如果太多,就会直接影响树木的存活,对山林不利。多少年来,蝉的天敌们一直控制着蝉的数量,不由得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到了深秋,大自然的精灵们依依不舍地先后谢幕了,山林的歌手也不例外。植物的枯萎凋零让昔日躲藏在暗处羽化的蝉蜕暴露出来,让人感叹它们当初羽化的神奇。此时的山林间会偶尔传出秋蝉稀疏、沙哑的歌声,这已是秋日里最后的绝唱。

  近闻,关注养生的人们开始把蝉看做是绿色食品之一,在野生资源奇缺的今天,过量的捕杀直接导致了蝉的数量骤减。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天朗气清的秋天,山林的歌手都在鸣唱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无论是“高蝉正用一枝鸣”,还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这小小的精灵都翩然游走于隽永的古诗词中。试想,如果熬过冰河期的古老昆虫--蝉,最终竟消失于人类之口,那将是怎样的悲剧啊!

  撰文、摄影/王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