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表:偷电克星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能电表,偷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2 13:07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Pedro Antmann走访发展中国家时,当地电力公司的官员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他带到贫民窟,他在许多棚屋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Antmann说:“他们想让我看到大家都在偷电。”
没错,许多穷人付不起电费,于是搭线偷电。但他们偷电用于电灯、风扇和电视,而不是用于空调、大冰箱及其他耗电很厉害的家电。
事实上,一些偷电最厉害的是住宅、商业和工业用电大户,他们避免支付应出的电费,其采取的伎俩往往与抄表员、电力公司现在或以前的员工或者第三方相勾结。
Antmann说:“要是没有集中在用电大户这方面的那些电损耗,电力公司也不可能蒙受巨额损失。”
很难具体算出偷电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包括私接电网、未计账耗电和欠费。而在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前苏联的一些地方,电损耗高50%。换句话说,电力公司获得的收入只有应得收入的一半。光在印度,每年损失估计就达数十亿美元。
偷电者不仅拿自己和邻居的性命开玩笑,还在蚕食当地电力公司的收入;而电力公司唯有获得正常的收入,才能为社区提供可靠的电力。在世界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帮助下,电力公司日益通过使用“智能电表”不断记录耗电,然后将数据发回给电力公司的先进软件,打击偷电行为。
这种自动化的双向设备可用于远程监控和探测异常活动,但光有技术还不够。打击偷电行为还需要决心。
Antmann说:“实际上,在电力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这场较量中,电力公司完全掌握着主动权。它说游戏结束,游戏就结束。”
借助科技打击腐败
智能电表的优点在于,它消除了客户与电力公司员工的联系,这往往是相互勾结的一个因素。Antmann看来,用电大户理应首当其冲。Antmann表示,一旦用电量很大的客户认识到,电力公司有工具来检测和记录偷电,他们也通常会停止这种行为。
总部设在美国的Pike Research专门跟踪分析电力行业,智能电网研究主任Bob Gohn也认为,在全球许多地方,智能电表越来越多地用来对付偷电行为。他预计,智能电表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
他在电子邮件中表示:“迄今为止我们看到,使用智能电表最多的地方是印度和拉美,尤其是在巴西。”巴西政府早在2010年就规定,2020年之前要安装6000多万只智能电表。
Gohn说:“打击偷电肯定不是这项计划的唯一动因,却是在有所选择的城市地区早期部署智能电表的首要原因。”另外,巴西还面临这个压力:在举办2014年足球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之前,改善供电可靠性。
广泛的计划或试点项目还已实施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前苏联部分地区、乌干达、南非及另外许多国家。
许多因素在背后推动这场变革。
严重的电损耗严重影响了电力公司合理投资系统、提供稳定服务的能力。Gohn特别指出,私接电网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还致使电力公司无法正确了解用电状况,因而无法规划和维护运作良好的电网。他表示,在许多国家,停电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供电不稳定则拖累了经济发展。
Gohn补充说:“居高不下的偷电率还带来了棘手的经济公正问题,因为许多偷电者付不起电费,而由于偷电者及其他人拖欠电费,电价又人为的定得过高。”
治理成本或许高昂
Gregg Edeson是总部设在伦敦的PA咨询集团的全球能源专家,他表示,智能电表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为打击偷电而考虑采用的工具之一。不过他警告说,“到头来,智能电表仍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办法。”
Edeson说:“你必须拿出充足的理由来,绝对不能贸然上马。”
发展中国家使用智能电表的理由应该与发达国家很相似,即智能电表用来改善能源效率,并减少耗电和碳排放量。
Edeson表示,在美国,一只智能电表可能要花250美元;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产量少、需要重新布线,同一个设备可能要花1500美元。
一些专家还担心智能电表可能被人做手脚,企图关闭电表、窃取数据或者干扰供电。但Edeson表示,这种设备的防篡改本领相当强;就算被人做手脚,它们也会发送遇险信号,近乎实时地通知电力公司。
不过Edeson表示,他认为没必要将智能电表装在所有工业和商业用户的场地。但如果智能电表安装在重要部位,比如安装在为商业和工业用户供电的配电线路上,绝对具有成本效益。
这种系统可以帮助电力公司改善网络性能,“而且有助于让员工本分规矩,因为他们知道整个用电情况受到了监控,”Edeson说。他曾在乌干达制定了一项使用智能电表的试点计划。
他表示,磨坊主是非洲国家最主要的偷电大户。他们会将电动碾磨机装在卡车上到处跑,现场碾磨苜蓿、大麦和小麦,非法搭接电线。
但世界银行组Antmann表示,他并不赞同在配电线路上使用智能电表的做法,而是认为应在用电大户的场地使用智能电表。
Antmann认为,把智能电表装到用电大户的场地只要花费500美元,“只需要这笔一次性投入,就可以永远保护电费及相关收入,每月可以达到至少1万美元。”
他提到了北德里电力有限公司(North Delhi Power Limited),这是塔塔电力公司和印度德里政府于2002年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这家电力公司为德里北部和西北部的大约500万人供电。作为全面改革的一项内容,智能电表被装到了用电大户的场地。主要由于实现了自动化,大概五年内,总的电损耗由53%减少至15%。除了偷电外,有些损耗是由于传输和配电效率不够高。
打击偷电的决心
但这场斗争远没有结束。北德里电力公司称,橡胶床单厂老板和两个帮手持铁棒和砖块攻击了偷电检查队伍,结果一名员工身受重伤。
由于智能电表消除了这种人与人的接触,外人很快就能搞清楚电力公司是否渴望根治腐败还是维持现状。
毕竟,勾结是有利可图的副业,有时甚至牵涉电力公司的高层人员。反过来,电力公司员工又可能与政府保持紧密的关系。专家们表示,如果电力公司不愿安装监控系统,可能意味着高层管理人员存在勾结现象。想有所改变,这批人就必须换掉。
多米尼加共和国电力公司(Dominican Republic)就是个典例。2008年,这家电力公司的电力系统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饱受偷电、欠费和轮流停电的困扰。Antmann表示,虽然安装了智能电表,但由于电力公司没有针对相关数据采取后续措施,腐败现象没有得到遏止。他表示,后来撤换了电力公司的管理班子,重新启动了项目。
Antmann说:“利用技术保护收入的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可以帮助实际想得到保护的电力公司。要是工具到了不法分子的手里,工具就起不到作用。”
此后就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Antmann表示,他参与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个项目,一家电力公司在智能电表方面的投入短短7个月内就收回了成本。
沈建苗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