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再掀热潮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高频交易,Virtu
  • 发布时间:2014-04-02 09:43

  1238个交易日,只有一天亏损,创造这个神话的是顶尖的电子交易公司Virtu。Virtu是纽交所6家指定做市商之一,主要采取高频交易策略。3月中旬,Virtu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文件,如果上市成功,Virtu将成为首家成功在美国上市的独立电子交易公司。但Virtu引发的最大关注并不在于它是否上市,而是4年只亏一天的业绩所证明的高频交易的巨大成功。

  不可小觑的“面包屑”

  关于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TF)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说法。但高频交易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基本是指在算法交易中,电脑直接和交易所平台联动,基于植入的算法,电脑以极高的频率自动关注市场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在毫秒内发出交易指令,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处理订单。简而言之,高频交易是通过精密的交易程序自动运转,利用价格的短暂不一而获利。从操作层面来说,具体步骤包括在交易之前,高频交易者们将指令生成、指令路径和指令执行的算法固化到计算机程序中;在交易过程中,计算机监测数据,并自动运行算法完成指令;交易结束后,将交易的全部信息存储起来以便高频交易者们进行“回顾测试”。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高频就是收集“面包屑”。它和别的交易方法大同小异,就是交易的速度快——一般来说是1秒以下,基本上要按几到几百毫秒计算,现在还有人搞微秒级别的超高频。因为够快,就可以抢单。在信息化的金融交易市场上,速度就是生命,是利润的源泉。随着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大额交易的不断出现,能领先竞争对手哪怕几毫秒的速度进行交易都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Virtu表示,他们利用速度以及交换系统方面的优势,比市场超前交易,尽管每笔只挣一点点,但几十亿次下来,年度净利润就有几亿美元。而且这基本是没有风险的。

  显然,高频交易发挥的是金融市场上的长尾效应,只要技术条件可以支持,做这种生意能收获巨大回报,更重要的是非常安全。此外,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也是高频交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投资者的买卖信息不断进入计算机的高频买卖集合,拥有高频交易技术的大型券商可以利用他们高速计算机和复杂算法,在极短时间判断出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作出最优反应决策,从而先于其他投资者交易,获取巨额利润。所以,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都很发达的美国,高频交易已经日益壮大,并成为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近年高频交易还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等主要的金融市场。而由于业界看到了利用计算机的速度优势在市场中获利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也纷纷选择采用高频交易策略,不断更新硬件及技术以期获得先发优势。目前,高频交易的交易规模激增,交易策略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一大焦点,并掀起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军备”竞赛。

  金融业迈向高科技

  总的来说,想够快就要拼硬件和网络,交易所们因此对交易系统进行了升级和改造,来提升系统的交易容量和交易速度。纳斯达克便于2009年9月宣布将交易系统速度提高到250微秒以下,交易网络速度从每秒10G升级到每秒40G。纽交所启用了新交易系统,令交易系统延时由原先的350毫秒缩短至5毫秒,每秒可处理多达30万笔交易。伦敦证券交易所也在2009年用基于Linux的交易系统替代了原先的Windows系统,令最高交易速度低至126微秒,具备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直接把客户的主机放在交易所的数据中心,通过减少物理距离的方法以期获得定单到达交易所的最小延时也成为流行的做法。

  但事物总会有两面性,高频交易也并非没有软肋,其潜在的威胁在于市场可能受到电脑故障和错误的困扰,特别是高频交易员能够将各主要市场联系起来,导致全球市场更容易出现闪电崩盘。纽交所做市商骑士资本就曾发生“乌龙指”事件。2012年8月1日,由于骑士资本管理的高频电子交易系统出现故障,纽交所148只股票股价短时间内出现巨幅波动。受此影响,骑士资本在短短45分钟内出现4.4亿美元损失。不过,此次Virtu开始在美国谋求上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业对高频交易的认可,毕竟交易系统对于公司利润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大,金融业必须向高科技迈进。

  目前,Virtu公司总共只有150名雇员,2013年营收约为6.6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82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尽管这样的业绩与大型券商相比还差得很远,但Virtu的市场估值却高达30亿美元,显示了市场对于高频交易的充足信心。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市场表现出了对高频交易的“水土不服”。此前在2013年8月,光大证券曾发生因高频交易而导致的“乌龙指”事件,让很多市场人士都对高频交易谈虎色变。而且专家表示,国内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机制都不够完善,目前达不到国外对高频交易的要求,因此高频交易的引入尚需时日。但需要看到,高频交易将给整个世界的金融交易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实现我们的金融信息化升级,高频交易将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链接

  金融电子交易小史

  用计算机执行下单指令流的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其标志是纽交所引入订单转送及成交回报系统(Designated Order Turnaround,DOT,以及后来的 Super DOT)和开盘自动报告服务系统(Opening Automated Reporting System,OARS)。DOT 系统将交易所会员单位的盘房与交易席位直接联系起来,通过电子方式将订单传至交易席位,然后由人工加以执行,而OARS系统可以辅助专家决定开盘结算价。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第一个电子交易系统,该系统收集各个经济商和交易所的数据,并同时把信息发送给众多的市场参与者,使得通过信誉审核的参与者相互间可以以系统显示的最优价格成交。这一时期也产生了第一个电子执行系统、计算机协助交易系统以及细盘撮合系统(small-order execution system)。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随着交易技术和电信网络的发展,金融机构对自动化交易的需求增加,金融市场实现了完全电子化。199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启动了其第一个电子交易平台:Globex;1993年CME股票期货开始使用系统化交易;2000年国际证券交易所建立了第一个完全电子化的美国期权交易所。

  本报记者 徐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