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荡平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个半世纪纷争割据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后,实行的一项重要文化政策是“书同文字”。秦统一之前,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文字写法,彼此差别很大。秦丞相李斯以当时秦国文字为基础,“罢其不与秦文同者”,同时删繁就简,规定字形,并将其作为官方文字在全国推广。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它字形规整匀称,大小划一,笔画无粗细变化,实现了高度的规格化、标准化。这种字体给人纯净简约的美感,显现雍容典雅、庄严美丽之风,但丧失了大篆中灵动多变、丰富多彩的变化美。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小篆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是上联古文字,下通今文字的桥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书写汉字的整理。秦始皇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但他和李斯对中国文字的贡献功不可没。
泰山刻石(局部)
又称《封泰山碑》,是始皇东巡登泰山、行封礼后所立,传作者是秦相李斯。《泰山刻石》笔画匀称,劲秀圆润,结构严谨。为秦代“最早三刻石”之一。现藏山东泰安岱庙。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峄山刻石(局部)
又称《峄山碑》,是始皇第二次巡行山东邹峄时所立,颂扬自己“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为秦“最早三刻石”之一。原石毁于魏,现存为摹刻本。此碑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秦王朝大一统时代的精神内涵。
琅琊台刻石(局部)
系秦“最早三刻石”之一,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琅琊台刻石》字形偏长,用笔于严谨中现灵活,于险势中又得安稳,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清杨守敬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同勒)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 李恒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