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沾染权力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艺术,权力
  • 发布时间:2014-07-08 14:56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常回国,也到美院代过课,当时的直觉就是:“解放前内行领导内行,解放后外行领导内行,近二十年来,外行就是内行,内行就是外行。”

  我后来离开清华大学,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官员是老粗、当兵的,他到业务单位(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文史部门),他不懂这些,得靠专家学者出成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吸取历史教训,开始提拔所谓的业务干部,让懂行的进入领导层。初衷是好的,但演变到现在,很清楚,我宁可外行管我。文人当官,他不再是文人,而是干部,是上级。如果这个官员人品不正,就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人相残了。这些年,所有矛盾都起于这一块。权力腐蚀人,他不会因为你是同行就善待你。我在学院时多少老朋友私下跟我诉苦,简直是苦不堪言,大致是“武大郎开店”,这滋味,大家都清楚。

  所以,教育问题最后还是体制问题。

  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问题是它比赤裸裸的权力还可怕,因为一切都挂着学术的名义。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聪明、也最糟糕的办法,就是学术行政化,有人添了一句,经典极了,叫做“行政江湖化”。

  在教育领域,最可怕的莫过于这件事。

  我不想办画展出于别的原因:我受不了与我同辈的同行。他们是权位、名声、钱,都有了,我收到的各种会议和展览的邀请,永远是这份名单,全是我的老师、同学,他们都享有美术界的最高头衔。我不要在这份名单里。我们年轻时永远是老一辈在台上,永远轮不到年轻人,忽然,我发现我的同辈,我自己,也成了前辈,眼看年轻人像我们当年那样被压着,低眉顺眼。今天的年轻人要混到我们的位置,太难了。

  画家、作家从事的都是个体劳动,但历史命运很不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群闹哄过了,佼佼者很快收编。没有一个领域像美术界这样,在官方体系之外,迅速滋生那么多野生群体和“三不管”地带,并和国外呼应,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中确实最有活力。整体看肯定有问题,但扒拉开来细看,有些个人、作品非常有意思,材料、观念、主题都不一样。近年市场介入,这一特质更加凸显,似乎比文学、音乐、舞蹈更有声色,更肆无忌惮。

  中国艺术很暧昧,仿佛有了市场机制,又和官方机制混在一块儿,又畸形,又繁荣。艺术品市场是暴利,文学读物即便畅销,市场性质也和美术不一样,除非文人上媒体。央视《百家讲坛》透露的真信息,是文人赚钱的路数发生变化了。

  目前社会,下层群体被扔进竞争机制,铁饭碗没了;上层有权有势的人占尽优势,不但合法化而且制度化,获益者包括部分艺术家,这些,西方人完全看不懂。

  陈丹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