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声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音乐
  • 发布时间:2014-07-08 15:42

  那天,去印第安纳波利斯,路过市中心的音乐厅,正好赶上他们的“社区日”。这类社区日在美国很普遍。这种活动,我们国内也有,一般都是社区办事处组织的,虽然打着公益的牌,却往往宣传多于服务;还有些高档小区也搞社区日,却是联谊、跟时髦多于服务,费用亦出自物业费,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遇到的社区日,和我们的社区日不同。它是纯粹公益性的,主题也明确,且属性单一。这个社区日,就是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为社区服务的日子。他们在音乐厅内外飘扬的旗子上,写着“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他们举办社区日的宗旨。

  和世界上许多城市一样,这里也有买不起音乐会门票的弱势群体。如果没有这个社区日,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进不了这个音乐厅。这个音乐厅属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尽管今年春天他们连乐团工资都出现了问题,但是社区日必须进行。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必须为社区无条件地服务,起码在这一天,让音乐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让音乐如水一般渗透在生活中,和花昂贵的费用买张音乐会入场券去听音乐,完全是两码事。其重要的区别是,让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成为有价商品的一部分。

  社区日这天,音乐厅免费开放,大门前人头攒动。我好奇地走过去,领取了一份节目单,内容很丰富,并非只是大门一开任人参观那样简单。和美国很多音乐厅一样,服务员都是身穿酱红色制服的老太太。她们和蔼可亲地领我步入音乐厅,一楼休息厅围着一群孩子,两位黑人音乐家正在教孩子拉小提琴,一旁的柜台上摆放着一排琴盒,人们可以领取小提琴跟着学,那里有很多贫穷人家的孩子。二层休息厅摆放着没有漆色的半成品小提琴,音乐家正在耐心地讲述小提琴的构造原理,簇拥在他们身边的有孩子也有大人。

  音乐大厅的舞台四周和上空,布满了白黄两色的纸气球。其格局和大小,和我们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差不多。看节目单,从下午两点到六点,有不同的音乐演出。我进去的时候,正进行着弦乐四重奏。只是这样的演出有些另类:舞台上除了四重奏的演员之外,还摆满了椅子,观众可以自由入座,近距离地观赏他们的演奏。人群如水一样在舞台不停地流动,调皮的孩子更是上蹿下跳,有个小男孩干脆跳到指挥台上,手舞足蹈地当起了乐队指挥。四重奏的四位音乐家,两女两男,其中一位是中国姑娘,旁若无人,演奏得格外投入,绝非是那种出工不出力蒙事行的“汤泡饭”。

  五点整,是社区日的重头戏,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这样的免费演出,在国内交响音乐会票价一路飙升的情势下,简直难以相信。但这里的音乐家,在社区日这天,将音乐再定义,音乐不只属于所谓高雅与票房,不单属于少数有钱有闲人,它还属于社区普通甚至是贫穷的人们。

  可惜的是,因时间关系,我听不了柴可夫斯基和勃拉姆斯。走出音乐厅,发现大门旁有个小型乐队,还有室外音乐会,演奏将一直延续到重头戏的开场。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并未能掩盖音乐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都市之声,是生活中的音乐,或者说是音乐在生活中。

  肖复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