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友情价入股世联行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万科,世联行,搜房网
  • 发布时间:2014-07-19 08:06

  世联行有好产品,搜房网有钱,双方一拍即合了。所以,没必要把这件事情看得过于重要,这无非就是一次以“交学费”和“融资”为目的的行为罢了。

  看近期万科(000002.SZ)和世联行(002285.SZ)的表现,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万科靠的是在H股上市而获得更专业投资者的认同,世联行则是通过对搜房网(SFUN)增发的方式。

  搜房网对世联行进行纯现金的财务投资,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在“交学费”,即希望习得世联行的“线下”运营技巧以及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从而建立和强化自己的知识基础;但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没有“线下”基因,则可以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结成紧密联盟获得财务收益。所以说,10%的股权比例,是搜房网立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上去思考未来。

  “友情价”一拍即合

  我曾经将搜房网比喻为茅台,其意思就是,搜房网已经具备强大的“护城河”,只要它不过于激进的希望掠夺“最后一个铜板”——边际利润,那它的客户(二手中介)是离不开也没必要离开它的,竞争对手也只能跟随而分享小块利润,是无法颠覆其行业地位的。可以说,搜房网已经形成了类似茅台的稳固的利基市场。

  但管理层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茅台在行业景气时连续大幅提价并放任经销商的炒作,竞争对手就会顺势侵入它的领地,搜房网也经历了这么个过程。这里说的是“慢即是快”的道理,搜房网给世联行“交学费”7.4亿元,表面上是要学习“线下”运营知识基础,但更深层次上是希望习得穿越行业周期的企业经营特质。

  话说回来,世联行为什么要接受搜房网的“学费”呢?而且,这个价格与在公司勤勤恳恳做了十年、二十年的“老臣子”同价,实在是“朋友价”,甚至是“好朋友价”了。“学费”为什么收得那么低?除了历史上的“好朋友”关系外,原因是搜房网具有互联网基因,可以弥补世联行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热捧互联网经济的时代里,搜房网具有更廉价的资金以及更快速的融资渠道。在国内,凡是带有“地产”字眼的企业,要想去银行或者风投融资是非常不容易的,而A股本身又长期低迷,更麻烦的是,证监会对于融资的漫长及严格的审批流程又强化了这个行业的融资困境。相反,美国的钱便宜,融资便利,且又处于牛市中,而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更是如鱼得水,这就构成了搜房网在资金方面的强大优势。

  简单地说,世联行有好产品,搜房网有钱,双方就一拍即合了。所以,没必要把这件事情看得过于重要,这无非就是一次以“交学费”和“融资”为目的的行为罢了,搜房与中介、世联与开发商,过去是怎么运作的,未来依然会如常运作。当然,融资后的世联行会更加快速的发展,而搜房网也会取得相应的财务收益,以及更重要的“学习机会”。

  世联行的慢即是快

  李嘉诚说,做生意不要把“最后一个铜板”都赚了,这听起来是一种关怀客户与合作伙伴的“盗亦有道”的侠客精神,实际上这是生意能够长长久久做下去的商业本质——慢即是快。

  最近搜房网股价大跌,21世纪等二手中介商大面积关铺,某种意义上就是违背了上述精神,而使得自己被行业周期折磨得死去活来。当然,每一次折腾都是学习的过程,而能够留下来的企业都会慢慢的学会这个道理。经历了多次行业周期的世联行,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竞争对手纷纷采取“包销”等风险代理模式赚取“最后一个铜板”时,它恪守着本分而不参与,也只能获得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佣金率(世联行的佣金率仅为0.8%-1%,远低于早些年同业2%-4%的水平)。当行业周期性衰退来临时,竞争对手因利润率、营收增速、现金流的大幅下滑而出现经营困难,以至于市场估值和股价被“戴维斯双杀”时,世联往往却因为保持了足够的稳健性,从而能够在弱市中逆向扩张,快速提升市场份额。这就是“慢即是快”的道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他的业绩在市场景气时往往跑不赢大市,只能跟随,但在市场不景气时,却能远远跑赢大市(过去五年,巴菲特的业绩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五年周期”中跑输大市,就是因为美股出现了一次长牛,而且是没有出现贪婪景象的“慢牛”)。在市场疯狂时,巴菲特大量地卖出股票(除了可口可乐等个别“非卖品”之外),持有巨额现金,等待“潮水退去”后的“裸泳者”现身。与投资同样道理,企业的一步一步做大,也是经历同样的过程。所以,如果你遇上了具有此类特质的企业(关键在于管理层的思路),只要它的估值合理,就可以买入并持有。而如果它的估值因为一些行业性的因素而被低估,那就可以“狠狠地买入”。当年,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经历了这么一个从合理到低估的阶段。而我认为,2011-2013年的世联行,以及2012-2014年的万科,也处于类似的逻辑中——它们都具有“慢即是快”的经营特质,同时其估值因行业性因素而被过分压低了。

  世联行瞄准线上服务业

  在最近一次网上访谈中,世联行董秘袁鸿昌透露未来会与58同城产生竞争关系,这充分反映了世联行的未来——服务业蓝海。

  目前,线上商品的销售已经是一片红海,淘宝、京东、易购、当当等已经把利润率做到极致,很难再出现新的巨人。但线上的服务业则依然是一片蓝海,目前只有美团网、58同城等少数几家企业占据先机,但市场份额也仅仅是九牛一毛。在线下,大量的服务业等待着平台的整合,大量的无效率的投资等待着平台的优化——凡是有巨大无效率的市场,就是未来行业巨人的诞生地,再不济也是可以诞生“现金奶牛”的。

  线下服务业最大的“无效率”之处,就是无法形成有效的“评价系统”。饭馆的出品是否正点、电影院的环境是否舒适、修理空调的师傅是否在行,等等,人们对这些“体验型消费和服务”往往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靠各种广告,甚至是打114查询而获得“最不准确的感知”。这里的无效率,正是线上平台所能够提供的,已经使用该服务的消费者可以方便的拍摄现场照片,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当评价的数量足够多时,客观性就可以建立起来,再配合现有的“支付宝”等支付系统,整个效率就会有极大地提高。目前,在这块业务上做得比较早而优秀的,就是美团网和58同城。

  服务与商品在消费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地化的、体验型的、非标化的、交易环节复杂的(不是快递收货就了事),因此无法像标准化可贸易商品那样,单靠网上平台和简单的物流配送系统就可以完成商业的闭环,服务业闭环的关键难点在于其“物流配送环节”的复杂性——海量线下服务并不是一个“签收即可的自助系统”,而是包含了复杂流程的多样化系统。每一样服务的流程都不是简单而易于统一的,这意味着要形成规模效应比起普通商品要困难得多,它不仅需要一个网上的展示、支付和评价平台,还需要线下的前端收集、中间交易流程设计、后端维护和更新服务队伍,这就需要强大的顾问能力和庞大人力资源的动员能力。

  而房子恰好是具备了在地化、非标化、体验型、交易环节复杂等种种特征,而在这里面“混迹”二十年成为“老大”的世联行,其未来正是这片蓝海。诚然,在服务业的线上与线下结合方面,58同城和美团网的确取得了先机,但若论对庞大人力资源队伍的动员能力,以及对非标化、在地化、体现型产品的顾问和推广能力,有20年经验的世联行会是这片蓝海的一个值得期待的参与者。

  本刊特约作者 张健平/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