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试想过通过移动应用将奶粉生产、销售、兑换以及满意度反馈等多个环节做到有序串联?你又是否见识过移动应用将企业业务、企划以及导购等不同场景的管理和经营进行有机的连接呢?更为吃惊的是你相信叉车工也能够借助平板应用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整体效率和工作模式吗?
不用吃惊、怀疑。这一切在顶新集团已全部成为了现实。但这在顶新集团资讯部资深经理魏嘉德看来却是刚刚起步。对此,他表示,目前顶新在该领域的进展依旧不够快,未来希望在移动应用方面能够更加迅速,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创造更多价值。
低门槛加速移动需求挖掘
虽然现如今顶新集团的移动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效,但魏嘉德表示尚未被挖掘到的企业移动应用依旧众多。例如,顶新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分子公司,涉及业务的产、销、人、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的碎片化场景非常多。同时各个业务环节中,去除已系统化的环节外,跨系统间未曾串联和系统化的环节以及传统模式作业的部分还大量存在。一旦场景被挖掘出来,移动应用的落地会异常迅速。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移动应用与传统的大型系统应用已有差别,大型系统部署就周期性而言跨度较长。而移动应用方面,从移动终端产品供应,到APP开发,技术门栏已不再是问题,从需求的整理到应用落地周期较短,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对此,魏嘉德还强调,原本用户担心大量资本的投入,现阶段通过移动应用的方式可以快速做到效果的实现,杜绝为用户带来巨大心理负担的状况。同时移动应用无需大量资本进行投入,一旦效果和价值出来之后更易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双向影响只为更好挖掘需求
纵观我们周边常见的企业移动应用需求的挖掘与执行,我们不难发现,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落实到顶新集团对于移动应用需求的挖掘和执行层面,同样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方式,即并非单纯是业务部门推动或者IT部门单一推动。
那么到底顶新集团在这方面具备何种独特的优势呢?对此,魏嘉德强调更多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方式。即通过自身部门结合现在业界普遍的移动应用进行相关规划,并将其有序地传递给各部门用户,进而通过各部门自身需求的勾勒,双方进行深入、互动式的探讨,最终确定需求并将之进行落地性的实施。
谈及为何采取这一方式时,魏嘉德解释到,单项的需求表述很大程度上在IT层面难以去协助落地,以致无法形成解决方案,最终使得移动应用需求无疾而终。同时,假使不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在未来部门用户主导的趋势下,用户就难以配合性将应用场景进行细致化描绘,IT在系统和架构设计中必然会存在缺陷,最终实施应用更是无从谈起。
魏嘉德还透露,顶新集团在从2012年已经洞悉到移动应用的发展趋势,2013年已开始了相关尝试,2014年成立独立的移动应用小组进行开发,团队大概六到七人,主要负责整个集团移动应用开发。而为了应对不同平台的兼容性问题,顶新集团最初开始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统一的开发语言。
携手保证需求全面落地
现阶段顶新集团的移动应用,不仅涉及到多条业务线的多个场景,同时不同场景之间设备应用也是各有差异的。例如7寸、10寸均有涉及。同时对于设备本身的运维和服务等,这一切背后都充斥着联想的影子。
而在魏嘉德看来,自由配合方面的优势以及全新的服务模式尝试是顶新集团对于联想认可的关键之所在。对于顶新集团而言,企业内部的移动应用必须深入到应用的底层,甚至会出现会底层应用的管控等问题。因此,对于终端设备提出了比较高的挑战,即必须从底层应用层面去对于设备进行修改和调用,而业内的其他终端设备供应商在这一层面灵活性相对缺失,缺乏足够的自由度,难以适应企业的具体应用需求。
同时,采取租赁的终端设备合作模式,对于供应商而言挑战是巨大的。而这恰恰成为联想突围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进行设备的租赁,还采取了一定期限的置换策略,在保证企业终端设备应用延续性的同时,而且还在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应用在运维方面的需求,为企业的移动应用提供了高品质的运维服务。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企业节省更多的时间,使之能够更多精力专注于内部业务流程和需求的挖掘。
杨卫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