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对于我国电信业来说实在是意义非凡,除了4G LTE牌照的发放,工业和信息化部还正式发放了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即“移动虚拟运营商(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简称MVNO)”)试点批文,11家企业获得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牌照,虚拟运营商在国内正式登上舞台。转眼距离首次发放试点批文已经半年有余,第三批虚拟运营商名单即将浮出水面,一场如火如荼的通信业内“战争”也将拉开帷幕。
虚拟运营商: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所谓虚拟运营商就是租用基础运营商的网络,独立开展电信业务的企业。1998年,挪威Sense公司成为全球第一个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目前国内获得牌照的虚拟运营商经营的为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即从拥有移动网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并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移动通信服务。
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不自建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等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但必须建立客服系统,可依需建立业务管理平台和计费、营账等业务支撑系统。虚拟运营商可为用户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务,包括将短信、话音、流量等重新组合为更灵活的套餐,发售SIM卡,发展相关增值服务等。也有人对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的关系做了比拟:基础运营商为虚拟运营商提供面粉,虚拟运营商则将其加工成为蛋糕和面包。
至于为什么会有虚拟运营商的成立和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行业需求——通信行业逐渐饱和,语音、短信等业务开始出现下滑,将民间资本引入电信业可以发挥其创新灵活的优势,促进通信业平衡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缘于用户需求——随着用户消费需求逐渐差异化、个性化,所需要的业务需要精准细分,传统的基础运营商在此方面行动较为迟缓,也由于整个企业的体量庞大和企业性质的牵制,使得在细分市场的快速、自由的决策有着些许的力不从心。
也可以说虚拟运营商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差异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显示,首批获得虚拟运营商运营牌照的11家企业包括阿里(北京万网志成)、京东(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北京乐语世纪、北京华翔联信、北京北纬通信、北京迪信通、北京分享在线、巴士在线、话机世界。第二批获得牌照的8家企业包括苏宁云商、国美电器、深圳爱施德、厦门三五互联、苏州蜗牛数字、中期集团、长江时代通信、远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这19家虚拟运营商可以说来自各行各业,囊括了电商、终端渠道商、云计算服务商、游戏服务商、金融企业等等。而也正是由此,虚拟运营商们凭借着自身优势特色,各自发挥。
由于基础运营商早已占有通信市场,虚拟运营商经营的只是移动转售服务,其推出的SIM卡大多被用户作为上网或者其它用处的备用卡,由于成本限制,虚拟运营商仅凭低价是无法取得一席之地的。而最能发挥虚拟运营商本领的则在于越来越趋于细分的用户市场和更自由的套餐组合。这不仅可以使虚拟运营商发挥各自优势设计个性人群的定制计划以及增值服务,还可以让虚拟运营商剑走偏锋躲避与基础运营商的利益纷争。
以电商行业的阿里和京东为例,阿里的特别之处在于将资费进行统一标准划分,包括语音、数据、短信在内的所有资费都将化作流量单位来收取,并且阿里巴巴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其将会与来往、阿里云手机、手机淘宝、天猫等平台进行创新性结合。而京东则更为明显,除了主打自由的无套餐计划之外,京东通信还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与网购平台结合,入网用户可以优惠价格在京东平台购买“特权”特价商品、自营商品免配送费、甚至购买商品还能赠流量语音通话时间。
乐语则是基础通信业务上推出共享套餐,在此之外,重点打出健康牌。入网用户可佩戴各种智能健康设备进行身体数据的采集,通过与云端的信息传输实现健康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用户通过170的手机号账户,登录妙健康App平台,把分散在各设备终端的数据汇总到统一的云平台,实现运动、体重、血压、血糖等跨平台数据共享。
而身处金融行业的中期更是将通信业务与金融服务挂钩,使用户能够享受在通信基础服务上的金融理财等服务功能。
另外,虚拟运营商更是打着流量不清零的口号吸引用户,这让这两年备受“不清零”舆论声音质疑的基础运营商也备受煎熬,也开始认真考虑相关事宜。
用户与市场:几多欢喜几多愁
目前,虚拟运营商纷纷密集推出自家“170号段”号码以及各自的资费方案,截止目前就已经有14家虚拟运营商公布了其资费详情。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1至10月份,我国智能手机产量达3.48亿部,比2012年同期增长178%;全国电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713亿元,同比增长8.6%;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10亿GB,同比增长68.9%,成为信息服务消费的主要增长动力。根据国信证券估算,虚拟运营商从3大运营商分出的市场份额将在每年100亿元以上。
虽然推出的套餐、品牌众多,虚拟运营商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但反过来正是因为众多选择,同样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的选择障碍。
虚拟运营商牌照虽然马上就要发放第三批了,但最后存活的运营商可能并不多,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其最终能够活下来的虚商或仅为1/3。
在未来,虚拟运营商的成功,很有可能将不是由于通信业务本身,而是凭借着其现有自身主业与通信业务资源进行捆绑营销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利润的增值。
文/本刊记者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