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浮屠

  中国有句俗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意思是“救人一命,比建造一座七层佛塔还要功德无量”。不过,当佛塔内收纳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时,那么这座浮屠也就非一般的佛塔可以比拟--这就是在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出土的铜浮屠。

  铜浮屠的出土纯属意外。1987年4月,文物部门在修缮因大雨而崩塌的法门寺明代砖塔时,在石塔地基下面发现了唐代地宫,地宫内保存了大批的唐代文物。工作人员开启地宫后,在汉白玉的阿育王塔内发现了一座鎏金铜浮屠:这座浮屠制作精巧,塔顶为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垅,角垅起翘,而且塔身的相轮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看起来气象庄严。

  当他们打开浮屠时,发现内部还放着一具鎏金银棺,银棺内竟然放着一枚佛指舍利,这也是法门寺地宫开启后发现的第四枚佛指舍利,属于“影骨”,是佛家为了保护真舍利和供人供养而特制的影射之骨,虽然它不是真身,但同灵骨的作用是同样的,因此也属佛教圣物。

  铜浮屠的建造,和唐代大规模的迎送佛骨活动有关。武德七年(625年),唐高祖李渊将扶风县的“阿育王寺”改名为“法门寺”,于是这座藏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寺庙就成为唐朝皇帝瞻仰圣物的重要场所,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就曾三次前往瞻礼。后来,瞻礼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迎送佛指舍利活动,每隔30年就要把舍利迎到京城长安供奉,然后再送还法门寺,继续封存在塔下。活动期间,京城的文武百官、门阀巨贾都会争相前来瞻仰,以求沾染灵气,而为了保证秩序和安全,朝廷甚至会出动御林军一路护持。

  自唐初以后200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迎送舍利。不过,这种活动在唐武宗时期遭到了巨大打击,武宗发起的灭佛运动极大地威胁到了舍利,为了保护舍利的安全,法门寺的僧人特意制作了舍利的“影骨”来搪塞皇帝,而把真舍利秘藏起来。

  唐武宗死后,迎送佛指舍利的活动得以恢复,并在唐僖宗时达到顶峰。唐僖宗送还舍利后,将数千件珍宝和舍利一同封入地宫,而僧人制作的3枚“影骨”也得到了一样的待遇,被装入宝函封入地宫,其中一枚就放置在铜浮屠内。

  这一封就是1100多年,直到一场大雨冲垮了明代砖塔,铜浮屠和舍利才得以重见天日。随后,法门寺为这批珍宝修建了博物馆,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采用了铜浮屠的式样来建造。铜浮屠也成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文/风子然 图/杜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