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创业小切口

  无论是资本界,还是产业界,征信的行业都被快速地推上了热点。从2013年底开始,坊间就不断有传闻,国内针对个人征信的牌照,将会发放,而可能入选的企业将只有几家。

  持续的热点源于,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征信业的需求快速增大。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与征信的结合,让更多相关背景的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3年,整个美国前三家征信公司的营收规模达到500亿人民币。依据成熟的美国市场,再对比中国的市场,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接下来,中国的征信业的规模将有望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规模。根据《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的统计显示,我国的征信机构达到150多家,整体规模在20亿元。从这两个数字来看,征信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于是,短时间内,这个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针对P2P、小贷提供征信服务的、各个行业做大数据营销、金融IT背景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的都进来了。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稍微与大数据、信用沾点边的,都对征信业蠢蠢欲动。

  在整个征信行业,上海资信、深圳鹏元等早已起步,但这两家公司的信息采集往往是区域性,能够拿到全国性的数据较少。央行征信中心拥有比较多的是,银行业存储的个人与企业信用数据。

  征信的背后基础必定是大数据,而大数据大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无穷尽的数值。在大数据面前,谁也无法说自己拥有的数据是大而全的。在中国,数据分割、数据孤岛的情况严重,打开互助合作的难度非常大。

  中国征信业的模式,与欧洲的政府主导相近,美国的市场化力量、日本的会员制模式在个人征信这一块难成主流。现实来说,中国只有通过行政化的推动力量,再加上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才有机会将征信这盘棋下好。但撬动这些资源的,小公司往往无能为力。

  个人与中小企业征信,能够玩得起这个游戏的,需要拥有以亿计的个人用户的借贷信息,具备这一条件的是阿里、腾讯、百度,以及平安等这些大公司。另外,有可能出线的是那些依靠不断并购驱动的有资本的公司。

  当然,并不是说创业公司就没有机会。

  从全球最大的征信局益百利(Experian)的成长过程来看,这家公司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益百利的前身是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后来连续收购了数据库营销、邮件营销、医疗业数据营销、检测与预防网络欺诈、客户比价、消费者行为监测、数据处理服务等几十家公司,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建模等核心服务能力,最终坐上了美国征信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笔者认为,中国的征信业发展也将呈现相似的图景。征信行业未来是巨头的天下,是赢家通吃的结局。但巨头形成的过程,亦是一部并购史。

  这对创业公司来说,亦是好事。只要你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了第一,就有机会活下来,更有机会,被溢价收购,或者收购别人。这样的结局,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好事一桩。

  再回到创业者,在大时代背景下,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就需要找准小切口,进行细分定位,才有机会赢。

  在征信行业创业需要至少具备三种能力,才有可能活下来。一是,拥有较深的细分行业背景,比如保险、信托、快消品、运营商等等,这样累积的数据,能够在小范围内形成体系。

  二是,拥有较强的数据清洗、分析、建模能力。在纷乱混杂的“大数据”中,能够找到反映问题的有效数据,建模,才有机会。三是,将数据产品化,卖出去的能力。不少做大数据的公司,有技术、有模型,但是不知道如何销售给客户,这让它们在变现能力上有明显短板。

  最后,在盈利模式上,征信公司的营收除了来自信用服务的收入外,还有来自营销服务、决策分析、用户服务等4个层面。以益百利为例,其50%左右的营收来源于信用服务,20%多的营收来自大数据营销,决策分析营收占比10%,消费者服务达到20%左右。这也给国内的公司提了一个醒,信用服务可带来的营收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多条腿走路。

  汤浔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