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酌一醉一趣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饮酒,古酌,古代酒桌
  • 发布时间:2014-09-12 10:29

  当你透过酒去看中国古代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举起五彩饮中八仙杯,便能一窥众诗人的平生醉趣。在酒器、行酒令、绘画作品中,不仅能感受到流离于狂傲与婉约之间的文人雅兴,还能一览古代众生相。本期我们就带领客官回古代小酌一杯,请上单人VIP雅座。

  一人一座 明式桌

  在明代宴饮中,你会发现其酒桌通常都是长而窄,往往是主客两人共用一桌,宾客多时,则各人一桌,大约到清中期以后才流行多人围坐大圆桌共同进餐。正是这种分餐制使得酒桌的需求量增大。并且自隆庆初年(1567年)开始,明政权为了缓和财政危机,开辟税源,采用开放“海禁”的办法,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开放海禁直接促进了家具生产,因南洋各地,盛产各种贵重木材。因此,明清硬木家居,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进口木材造成的。明代硬木家具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其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制作时充分发挥木材的本色与运用简练的线条感,使明式家具形成特有的审美意趣。

  明式酒桌的ID识别

  根据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介绍:酒桌的最基本形式是只有桌面造出冰盘沿,全身不用线脚装饰,桌面有拦水线,圆材,直牙条,素牙头,单横帐或双横帐。酒桌和半桌,其主要功能都是为饮酒用膳使用的,故多数都有拦水线。

  中小型的明式长方形桌案,除窄长的条桌、条案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比较矮而窄,以带掉头的为常式,鲁班馆匠师称之曰“酒桌”。他们显然是案形结体,却被称曰“桌”,可谓是命名上的一个例外。此名的由来,尚未查到文献根据,但古画所见,多用以称置酒肴,明人画本更为常见。故名曰酒桌,自有来历。此外,还有式样相同而体形稍大,硬木或柴木制者。柴木制者为日用品,或任其素白(俗称“白茬”),城乡饮食店多有之,回民小吃店尤为常见。或上油漆,过去家伙铺租赁给婚丧之家使用,通称“油桌”,因经常与饮食油水接触而得名。另一种比酒桌高而宽,一般桌腿位在四角,但也有作案形结体的,北京匠师称之曰“接桌”或“半桌”。按“接桌”的得名,是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再接一张较窄的桌子,此桌遂名曰接桌。“半桌”则言其尺寸约相当于八仙桌的一半。

  酒桌的特异功能

  附加功能→书桌

  酒桌除了供二人对饮外,也可作为书桌使用。它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末清初,在传世绘画中多有描绘。“黄花梨圆腿顶牙罗锅枨瘿木面酒桌”结构完美,比例匀称,做工考究,其线条的运用和空间的完美分割颇具功力,是明式家具优雅的典范。面芯采用整张楠木瘿制成,借此由不同的材料来完成生动的装饰效果。

  皿中窥 史与诗

  速记关键词 1分钟变装知达人

  随着酒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器皿的材质、形态、功能分类都有所变化。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糟,故食用时会用如碗一样大的原始材质器皿(陶器、角器、竹木制品)来装。由于商代的生产力、酿酒业、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中国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应煮酒、盛酒、饮酒、贮酒的不同用途具有不同的酒器配备。秦汉之际开始流行漆制酒器,而在汉代,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使得饮酒器具造型偏矮胖,便于被置于地上。魏晋时期流行坐床,酒器变得较为瘦长。虽说瓷制酒器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到了隋唐五代才有较大发展。因为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适用于桌上的“偏提”,形似“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饮食视平线的变化,也演变出更值得与视平线水平观赏的酒器。元代的青白釉高足杯、明代的青花、斗彩瓷制酒器与景泰蓝的问世,还有清代的珐琅彩、素三彩及各种仿古瓷。以生活习惯演变的角度来观察中国酒器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各种简单易记的关键词。

  鉴赏1 诗图并茂显醉趣

  “五彩饮中八仙?太白醉酒诗文杯”外壁一侧以墨彩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钤“玉居”小印。另一侧以五彩绘制诗句中场景:画面正中太白醉卧于榻上,一酒家手捧方斗形金杯跪侍在侧,一旁高力士捧旨相待,屋外还有舟船停靠岸边。杯底心双方框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初到长安时所作,追叙了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文人的平生醉趣。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流行将历代神话传奇、小说故事绘于瓷器之上的装饰方法,饮中八仙饱含的满满文人情怀,更是使其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甚至贡御宫廷。因此饮中八仙杯为清初酒具之名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

  鉴赏2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朝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使得后人对于“夜光杯”充满了遐想,有人认为夜光杯是玉制的或玻璃制的。但不管猜测是何种材质,其实不需要整块材料都是透明的。只需有一部分透明,与不透明的部分两相对照,才能衬托出“夜光杯”的光彩。而这个私人藏家提供的花石高足杯,便非常符合“夜光杯”的形象。即便是将此杯放在不太强烈的光线之下,杯身上的斑驳也能透出如翡翠般的秀丽光泽。根据私人藏家介绍,这种石质器物在唐代很流行,其材质有几种称法:孔雀石、爆斑石、花石等。

  乐与憨 游戏人生百态

  酒令 文人醉姿态

  酒令是酒席上的助兴游戏,划拳、两只蜜蜂令、猜骰子等酒令至今都被流传下来,甚至还有最近复兴的“谁是卧底”也是源于古代的“谜射谜令”。行酒令的方式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大不相同。一般百姓是用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非常考验文学功底与反应能力。

  根据《投壶》、《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左转》记载,工具类酒令和口语酒令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而唐宋时期是全民酒令的高峰时期。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酒令就有二十多种,例如:日历令、手势令、拆字令、急口令、雅令、骰子令等。而把唐宋时期的酒令文化推至高峰的就是一班爱酒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如白居易描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其中所说的“酒筹”就是他们用以记杯数或行令用的筹码。唐宋时期酒令工具,如骰子、筹子、彩笺(纸牌)等已被广泛应用。

  戏画 钟馗也憨态

  齐白石在《钟进士醉酒图》中描绘钟馗的醉酒之状,显得稚拙而纯朴。钟馗传说深入民间,普通百姓悬挂钟馗画像以达到驱邪镇宅之目的,被喻为“赐福镇宅圣君”。历史上为其造像的画家多喜欢取其狰狞恶煞的面貌。但在白石老人笔下一改他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乡邻朋辈般过上了日常生活,这也是齐白石将神话传说作拟人化处理的习惯性手法,如他笔下的铁拐李、东方朔等。而齐白石以钟馗为题材的作品中,其搔背抓痒状较多,亦见摇扇踱步之态,此钟馗醉酒图,并不多见,其脸部祥和悠闲,貌臂环抱合拢,胖胖的躯体歪斜倚在酒缸上。齐白石拿捏准确,质感表现极强,在写意中流露细致求工之精妙。

  文、编辑/陆爱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