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打扫干净做环保”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环保,世界地球日
  • 发布时间:2014-09-18 09:09

  ——“地球日”两岸环境NGO交流记

  4月22日是联合国定的“世界地球日”,本文作者作为大陆NGO——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项目负责人,到台湾参加了地球日两岸环境NGO的交流活动,访问了台北十几家不同性质、不同立场的机构,听到了多方声音。几天行程下来她发现,大陆NGO的发展程度与台湾NGO差距较大,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编者

  垃圾焚烧厂向社区实时公布排放数据

  4月17日至25日,我到台湾参加地球日两岸环境NGO的交流活动,同行的还有大陆9家机构的另外10位团员。在台湾的几天里,不得不赞叹这里友好的环境:小白鹭在台湾大学(下简称“台大”)的校园里捉虾吃,公园树上白头翁的嘴里叼着虫子,松鼠则咔咔地嗑树皮……这些小动物不是临时在这里歇歇脚,或是人工喂养的,它们是真实地栖息在这座城市里的。

  我们访问了环保NGO、社区大学、民意代表、台湾第二核能发电厂、台北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北投垃圾焚烧厂等。我发现台湾NGO非常活跃,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在北投垃圾焚烧厂参观时,解说员说,台北所实行的垃圾随袋征收政策一次就成功了,使垃圾减量60%,焚烧厂甚至开工不足。而这种变化,也是大大小小的NGO组织20多年来持续努力的结果。垃圾随袋征收政策要求市民必须购买使用统一出售的垃圾袋,垃圾车不再收运非袋装或其他袋装垃圾。

  在大陆,大家最担心混合燃烧,但北投垃圾焚烧厂是按混合燃烧设计的。厂方外宣部门友好地接待了我们,并讲解焚烧厂的工作原理和监管机制,带我们参观厂房。焚烧厂大烟囱排放的数据实时向社区播放,在附近的麦当劳电视屏幕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社区人员深入参与到焚烧厂的监管中,除了数据监管,所有厂房都有可供参观的玻璃窗,社区人员和NGO组织经常来访,双方形成了良性互动。

  垃圾焚烧厂还积极回馈社区,建有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大烟囱上有旋转餐厅和观光台,是情侣们约会的浪漫地方。在社区和NGO组织瞪大眼睛的监督之下,才能维系这种良性互动。台湾NGO组织积极推动垃圾减量,原计划在岛内各县都建立垃圾焚烧厂的“远大计划”,已经因为垃圾的成功减量而被搁置。

  主妇联盟推动台湾食品安全

  我们去了台湾很多著名机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下简称“环资会”)、荒野保护协会、主妇联盟、公民绿色行动联盟、慈济等,这些机构都派人做相关讲解。不约而同的是,他们分享的成长历程,都是从小长到大,从没有力量到有力量,从解决身边的每一个具体案例做起的。

  主妇联盟如今是台湾很有影响力的机构。联盟里的妈妈们为了孩子的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起来采购放心食品,推动了食品安全的改善。我们先后访问了主妇联盟的基金会、合作社、以及主妇联盟的一些衍生机构。每个机构的讲解人员都用母亲般温和的态度告诉我们:“我们当初就是一群妈妈,希望自己的家庭、孩子吃到放心的食品,用到安全的用品。”妈妈们这样实践了,主妇联盟就一步一步做起来了。

  关心食品安全的大陆同行向主妇联盟的合作社提了各种问题,比如怎么让大家信任合作社产品的安全性?如何解决安全食品巨大需求和价格偏高问题?工作人员一一给出了建议,比如,参与和信息公开可以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用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解决好需求,减少浪费,寻找新的货源;价格偏高要让购买者充分理解价值所在,并且放弃价值观不同的购买者;当大资本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时,应该通过引导消费端解决问题,因为消费者对食品挑选的标准将影响生产者。

  听着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让大家豁然开朗,但仔细一想,没有一件是可以走捷径的。让社员参与、公开商品信息都非常繁琐,只有禁得起推敲的信息才能真正赢得信任。寻找安全新货源也是最笨的方法,提价和组织消费者加入会比较简单。让购买者理解价格偏高问题简直是自讨苦吃,本来货源就不够,但是要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至于通过引导消费来影响生产者不采用杀鸡取卵的生产方式,更是巨大的工程。

  在台湾,不仅主妇联盟,各个NGO教给你的工作方法也都是这么的“笨”,而他们却一直坚持做这样“笨”的工作。

  熟悉家园的导览员

  更让大家感动的是一路上碰到的那些自然导览员:带我们骑车走台大的小伙子、带我们沿台湾第三长河流——淡水河导览的女士、带我们熟悉北投社区大学和附近温泉的老先生。他们对当地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对每座建筑的历史,每个地点功能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清晰地把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不寻常之处解释给大家听。

  反过来思考,如果让我们解释自己的家乡,能解释清楚吗?如果带着朋友去我们的项目地,我们有这么热情的导览员吗?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但就像每种一颗种子,都养肥了一片土壤,将来它们就会越来越肥沃,越来越适合植物生长。

  “事儿多”的早餐

  身体力行,是我们在台湾参访期间不断看到的现象。环资会推动了台南市立法,禁止用发泡塑料包装食品;阻止了一家在脆弱海滩上建设的饭店投入运营。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带着参加生态工作假期的人到海滩捡垃圾、进行分类统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支持。生态工作假期是指在工作或学校放假期间参与义务环保,服务社会,并得到休闲放松。

  环资会负责两岸交流项目的谢璧如大姐,在行前就要求带上环保餐具和水杯。我们一路都在尽力使用它们,而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我早备有环保筷子套装,但一直放在书包里,真正用时就懒得去拿。不过这次有大姐的坚持,大家就算把筷子忘在车上,也去取来用。

  最麻烦的是每天的早餐。早餐店已经习惯在每个盘子上套个塑料袋,用纸碗给大家打豆浆,每种食品上包好几层塑料袋。璧如大姐和他们沟通,要求给我们打早餐时不要用塑料袋,而是用不锈钢碗盛豆浆。这样的举动,我在大陆一般做不出来,怕人嫌我事儿多,但是她真的这么做了,全团也坚持了下来。

  虽然十几个人减少的垃圾对早餐店一天数百份早餐来说不算什么,但还是有影响的。最后一天吃早餐时,早餐店老板很不好意思地抱歉,说有些顾客要求包装干净,所以塑料袋用得多。这可能是个托词,但是我们的行动确实影响了他们,坚持下去,也许有一天能推动他们改变。

  倾听核电的多方声音

  这次交流比较意外的是,他们安排我们参观核二厂。这期间,台湾的反核运动正风起云涌,大多数环保NGO都站在反核一边,环资会却安排我们听核二厂宣讲核电的好处,讲为什么台湾不会发生类似日本福岛的核事故,还给看了宣传片,正面宣传台湾民众正在反对的核四厂的好处。

  璧如大姐非常耐心地陪大家看完了宣传,并和企业宣传负责人交流,然后带我们和附近社区的反核领袖座谈,几天以后才去听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的人讲反核。我发现,有了双方的信息,耐心地听完核电厂一方的观点,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反核人士的意见。

  比如,核电厂花了很多时间宣讲不会出福岛核事故。反核人士指出,已经发生过的几次大的核事故,发生的原因都不一样,一个小疏漏都可能导致事故,而人的思维能力并无法完全杜绝所有的“没想到”。一个“没想到”的结果非常可怕,台湾这么个小岛承担不起。正是因为听到了双方的意见,我们才对自己从未关注过的反核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做环保要先把心打扫干净

  作为NGO团队里的一员,我们深感大陆的环保NGO发展、公民的环保理念确实和台湾的差距很大,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我们不应该着急”,要从基础做起。行程结束后,大陆NGO“自然大学”负责乐水行项目的张祥老师的总结提到:“人与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且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断地努力攀登。”最让我心动的,是“绿色潇湘”唐贺的总结。她写道:“整个过程我内心变化挺大。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台湾的环保NGO在环境保育上所做的点点滴滴、真实的推动。在大陆大家很容易谈行动策略、解决问题的框架逻辑……而在台湾,我逐渐改变了起初的想法。”

  “他们的每一项工作无不是跟日常生活的每个真实面相结合的,从大家所需的一点一滴切入,每个行动都指向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不论所涉及的议题大小,气候变迁、资源回收利用也好,土地权利也好,哪怕是小到一颗长在本地的种子,他们行动了,这样就好。”她说。

  我将唐贺的话摘录下来,也希望自己能真心真意做环保,不要被方法策略、行动框架、媒体影响这样的词汇迷惑。做环保要把自己的心先打扫干净,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不自觉地追求影响力、号召力,和别人对比自己的策略是否更胜一筹。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为环境展开一点一滴的行动。

  舒泥 撰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