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纸镂刻的世界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宣纸,镂刻
  • 发布时间:2014-09-18 09:38

  令人惊叹的剪纸有很多种,香港艺术家李宝怡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用传统技艺结合数码科技,令作品呈现超精细的视觉感。

  能体现她现代剪纸人身份的,还有主题不再是过去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而是身边的城市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一个连写字都很少需要以手执笔的年代,你还会拿起剪刀剪出拉手小人吗?在一个连立体雕塑都能用机器打印的年代,你还能想起儿时看到新婚家庭门口贴的那对带着手工折痕的红双喜吗?如今,就连农历新年在市面上买到的窗花,也是批量印制或机器切割的,手工剪纸艺术,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李宝怡却让我们看到,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借助新科技,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魅力——或者,我们不应该笼统地称之为“剪纸”,而应该叫它“刻纸”。(编者注:剪纸和刻纸的区别在于创作时,前者用剪子,后者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作品感觉基本相同,都是一种镂空艺术,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据英国《独立报》、意大利在线设计杂志“designboom”等报道,与传统剪纸艺术家绘制草图后直接剪刻不同,李宝怡的创作包括手绘、电脑绘制和雕刻三个步骤。绘画科班出身的她,曾专注绘画多年,而后在20世纪90年代,她对刚刚萌芽的绘图软件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1993年前往纽约学习彼时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专业。在电脑前坐了多年后,李宝怡开始怀念用双手直接创作的感觉,于是转战剪纸,2005年开始创作第一幅作品。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事实证明,绘画和数字艺术都学得恰到好处,两者结合魅力大增。她的剪纸总会以手绘草图开始,而后用绘图软件和网络,将各种搜集到的相关素材根据手绘的草图进行摆放,形成一幅较为精确的蓝图后打印出来,最后依据这幅蓝图,使用美工图进行镂刻。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确,无论是老鹰的羽翼还是荷塘的水波,都栩栩如生;无论是城市脚手架还是电线杆,都空间立体感十足。

  李宝怡的个人网站登载了她钟情于宣纸的原因。李宝怡生于香港,自幼练习书法和绘画。这段成长经历对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她对纸这种介质的钟爱——她说,纸是中国发明的,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与此同时,纸也是她最早接触到的艺术材料,会唤起她关于童年和家族的记忆。与其他许多剪纸艺术家喜欢选用较厚较硬的纸张不同,李宝怡的最爱是曾陪伴她写字绘画的“中国宣纸”。因为其中满满都是中国文化的印记。至于纸何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李宝怡则认为这源于纸的一种特殊魅力:一张平放的纸虽然只有简单的二维,一旦进行弯曲或者与光线相遇产生投影,便会立刻增加维度,不可谓不神奇。

  李宝怡选择纸艺不算偶然,自幼喜爱中国书法的李宝怡觉得,刻纸和书法颇为相似,都是在虚与实、瞬间与永恒之间游走;而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尊重和钦佩,则是她选择刻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的中国,从事剪纸艺术的人通常都是女性,是一个家族的好几代女性,奶奶、妈妈、女儿、女儿的女儿……

  她们通常都是匿名创作,不是为了功名和报酬,而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对剪纸艺术的爱与奉献,令李宝怡深感震撼。直至今天,剪纸非但不过时,而且仍然有独特的意义:“机器和科技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对我来说,再也不需要亲手制作,只是直接购买消费,其实是很伤感的一件事儿。”在剪纸的过程中,她体验到自豪、归属、尊重及亲手制作东西的那种亲密感:“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这些品质。”她说。

  虽然在剪纸创作过程仰赖高科技的协助,但李宝怡的作品却饱含对高科技和快速经济发展的质疑。树丛中的道路、稻田里的摩天大厦、花瓣中的高压电线、浪尖上的伐木工、花坛上的施工队、脚手架上的芭蕾舞者、缝纫机下的高速公路……在众多夸赞李宝怡作品生动刻画中国城乡变迁、经济发展的评论中,“荷兰在线”网却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对李宝怡内心的吸引,她希望通过剪纸作品探索我们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我们利用高科技对自然做了些什么,自然又以何种方式回应人类?”在李宝怡看来,“我们处在一个凡事儿都做过头的时代,太多的科技元素、太快速的城市化、太多的消费。剪纸带来的慢节奏,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来之不易。”剪纸艺术让她“慢下来,安静下来,留心这个过程并集中精神”。

  宁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