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正的食物”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有机农夫市集,有机食品
  • 发布时间:2014-09-18 09:12

  ——“有机农夫市集”创始人张映辉

  时下,北京的不少家庭主妇会到“有机农夫市集”上挑选有机蔬菜和食品,这些产品都是各地农场主自己种植和生产的。市集的发起人叫张映辉,她是两个混血儿子的母亲。2010年5月,她作为一名有机消费者,联系北京等地的多家有机农场,在顺义举办了北京的第一场有机农夫市集,市集至今已举办了100多场,参加的农户和商户近40家,赶集人数也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每次4000多人。这个市集是有机食品在中国逐步得到认可的缩影。

  不让孩子吃“婴儿食品”

  张映辉关注有机食品,要从2001年5月说起。那年她的大儿子昆仑出生,她开始思考给孩子吃什么才健康。“昆仑出生在意大利,我当时收到了婴儿食品公司的免费礼包,里面有几份小瓶装的胡萝卜泥,我打开一瓶尝了一口,甜丝丝的,但完全没有新鲜胡萝卜的味道,当时我就决定永不让孩子碰这些所谓的婴儿食品!”

  张映辉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连珠山镇,198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此前18年,她都待在这个小镇上。在张映辉小时候,人们生活虽然普遍艰苦,但东北的黑土地却源源不断地“哺育”出天然的食物。张映辉深情地追忆:“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黄花菜,夏季和初秋则是各种蔬菜和水果,还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鱼,秋天除了收获粮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储存的菜和腌酸菜,还可以吃自己发的豆芽和在木槽里栽的蒜黄。”

  这种亲近大自然的生活,让张映辉后来对食物的味道十分敏感。她告诉《环境与生活》记者,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后来又去过许多国家,却念念不忘家乡食物的口感,“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带着对食物的记忆和独特理解,张映辉开始为孩子和家人找寻食物。她摈弃了一切加工食品,几乎包揽了家庭的所有食物,连孩子的零食都亲手做。张映辉的丈夫是意大利人,中文名叫路德。路德常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婚后张映辉当了全职家庭主妇。他们曾在意大利、英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定居,因而张映辉寻找健康食物的足迹也遍布这些国家。2007年到2010年,他们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此时她的小家庭已有4口人,那几年,张映辉将北京有机农场翻了个“底朝天”,并且很快和农场主熟络起来。

  组织“有机农夫市集”

  随着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张映辉渐渐变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比如,她从不给孩子买超市里的零食,也不给孩子打针吃药,几乎不到外面餐厅吃饭。不知不觉地,她身边居然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为了与更多的妈妈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经,2008年10月,张映辉在某网站开了一个名为“自然之子”的专栏,主要是介绍全国各地的有机农场和坚持不用农药化肥的农户,这些都是她经过实地了解和买过产品的。

  经过3年的摸索,她将这些有机农场组织到一起,于2010年5月22日促成了北京第一场有机农夫市集。她最初的愿望是让大众能买到真正信得过的食物,也让这些艰难生存的有良心的农场主们有一个好的销售渠道。

  当然,有机农夫市集还能唤起大众关注生态农业,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只要他们做到不用农药化肥,哪怕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我也会用购买的方式支持。”张映辉尽管对食物很“挑剔”,但也不拘泥于严格的有机标准。

  2013年底,由于要拍一部有关有机农业的微电影,她从伦敦回到北京,其时,正是挺转基因和反转基因人士“打”得最火热的时候。

  张映辉认为,转基因食品没有存在的必要。很多“挺转”人士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弥补世界上日益扩大的粮食缺口,而且转基因技术能抗虫害,比如木瓜就只能依赖转基因技术,木瓜也是中国唯一允许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食品,“可是为什么木瓜存在了几千年呢?”张映辉反问,她曾经查询过相关的数据库,“据我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种植的木瓜是转基因的。”

  “说转基因可以带来产量提高,其实看一下联合国粮农组织近20年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口数据,你会发现粮食的总量其实是够的,只是贫富和分配有问题。”

  张映辉指出,只以现金收入来计算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问题,这导致非洲贫穷国家鼓励农户去种植花卉,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带来现金收入,而不考虑本国生产的粮食是否足以果腹。在张映辉看来,现金并不一定能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相反,穷人只要种一点地就能满足基本需求,“难道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不拿去交易就不是经济增长吗?”

  主妇的购买力量

  2013年底,张映辉的书《自然生活:养育健康的孩子》出版,该书详细记录了她在不给孩子打针吃西药、不给孩子买超市零食、不让孩子看电视等前提下,是怎样打理孩子的饮食起居,培养孩子健康体魄和动手能力的,“书中很大一块跟吃有关,那是在我多年走访农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书名为什么是“自然生活”,而非“有机生活”呢?

  张映辉解释,有机很容易让人想到吃有机的食品,而自然生活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吃,还包括社会责任感,“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且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说,现在去有机市集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什么要去呢?有些人除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因为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钱去支持这些不用化肥和农药的农户。”

  张映辉认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大陆的家庭主妇会越来越关注食物的来源和环境的健康,这将在推动环保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主妇引导消费继而推动社会改变的模式,在日本和台湾早有先例。日本1965年成立的“生活俱乐部”以家庭主妇为主,在20世纪70年代,她们发现市场上出售的合成洗涤剂对河流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于是发起了“肥皂运动”,从环保角度呼吁大家不要使用合成洗涤剂,很快她们认识到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质污染,又发起了“禁止制造和贩卖合成洗涤剂的请愿”运动。她们还发起了包装物再利用运动,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倡导一种不产生垃圾或尽量少产生垃圾的生活方式。

  为学校做有机午餐

  张映辉还做了很多义务的工作。

  2010年,《环境与生活》记者初见她时,她正在义务帮北京启明星双语学校的孩子做有机午餐,学生食堂被收拾得窗明几净,厨房飘来香喷喷的烤土豆味,卫生间洗手台放着手工皂,这是张映辉从朋友处要来的边角料。

  当年,张映辉接到校方邀请时特别高兴,因为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一直带饭,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如果学校能做有机午餐,岂不是好事?

  然而,真正做起来,才明白其中的苦衷,张映辉和该校美籍教师克丽丝为了给孩子买到合适的烹饪器具,找了许多店都没能找到。“一切都从零开始,连卫生都是我们用白醋和小苏打一点点做起来的,我当时预计一天半能做完,结果花了4天,做完之后连苍蝇都没有了,以前有很多苍蝇的。”

  不用化学清洁剂也是张映辉的一个原则,在很多场合,她都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如何用白醋和小苏打清洗抽水马桶,用茶籽粉清洗碗筷,以及用无患子果皮清洗衣服和头发(无患子是一种果皮含有皂素的植物)。

  做好的有机餐先让老师品尝,再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放心地给孩子们吃。这个工作本来准备两个星期完成,结果花了三个星期才让有机午餐初具雏形。“当时100多个孩子,哪几个孩子对鸡蛋过敏,哪几个对花生过敏,还有的对芝麻过敏,我都知道。他们的食物就会分开做。”

  庆幸的是,这个有机午餐至今还在继续,而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克丽丝也依然在该校当老师。

  本刊记者 朱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