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惊涛骇浪中掌舵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邓小平,留学,邓绍昌
  • 发布时间:2014-09-18 13:19

  “邓小平喜欢大海,有着海一般的气魄与胸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涛涛波澜中,在世界发展的滚滚浪潮中,他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之轮,扬起浩浩风帆,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最后,回归大海,在大海中永生……”

  从渠江走来

  1920年,刚刚度过16岁生日的邓小平登上远赴法国的邮轮,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这一程,他过渠江,入长江,最后驶向辽阔的大海,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醉心于舒适且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这种自我安逸的追求恰恰造成了民族性格中开放意识的缺失。在这种环境下,邓绍昌与邓小平父子迈出的这一步就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决心了。

  好在父亲支持,儿子有心。

  邓绍昌在广安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他有抱负,关心时事,早年曾在成都高等政法学堂就读,后来又长时间居于重庆,接收到很多新文化,认识不少有见识的人。毫无疑问,送邓小平留学一定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而邓小平在读小学期间,就恰巧赶上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注重道德、实利、军国民以及美感的教育方式,摒弃了清末忠君尊孔的旧式教育。入读广安县立中学堂后,当时一些有过留学经历的老师也给邓小平带来了新思想的冲击,比如首任校长王宜彝曾经留学日本,他们的言行举止无疑会给邓小平带来新的感受,促使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憧憬。

  于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毅然踏上远行的征程,他要去看世界,他要让世界接纳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是无法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定的,更何况迈出这一步时,邓小平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更值得称道。

  从这一年离开故乡广安,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此后,他的一生都在大海的风浪中搏击前行。

  “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最跌宕起伏的一轮搏击莫过于他“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

  邓小平第一次跌入政治低谷是因为对毛泽东的支持。30年代初期,在反对左倾冒险主义中,邓小平等人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此,邓小平一度被关进监狱、撤销职务,并被冠以毛派头子的称号。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此有一个传神的细节描写:“邓小平在第一次被打倒以后连写两三份检查,指控者仍不满意,邓小平坚称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别的可说了。说罢,邓小平把腰杆一挺,直直地站在那里,不愿为此再费口舌。”

  与第一次跌入低谷相反,他的后两次被打倒恰恰是因为对毛泽东政见的反对。1968年10月,邓小平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撤销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下放到江西,直到1973年才回到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邓小平时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1976年,第三次被打倒。这一次,当中央警卫局来人接邓小平时,全家近十口人一起给他送行,连家人都认为这也许就是诀别了!可是1977年,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次,他把中国推上了通往繁荣富强的快车道。

  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政治人物像邓小平一样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来,所以西方媒体把他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他就像是大海中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只有不断地劈波斩浪才能打开一条通往岸边的生路,纵然风急浪大,即便行者文弱,却从未放弃与绝望,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大海中游泳自由度大,有股气势”。

  “像芥末一样辛辣”

  1938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埃文斯·卡尔迅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双星》中,评价邓小平的头脑“像芥末一样辛辣”。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被国外出版物介绍到西方。

  许多年以后,以强硬著称的撒切尔夫人就被“辛辣的芥末”呛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激烈谈判、英国首相坚持继续管理香港时,邓小平却严正驳斥了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有效论”,毫不含糊地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

  “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用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奠定了基础。

  说起“一国两制”的起源,恰好就在邓小平的家乡广安--巴国故地。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说服秦惠王发兵攻打正在内乱的巴国和蜀国。巴蜀是位于秦西的两个偏远国家,其富足的物资、人力资源与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可以充当秦国的粮仓,也可以做从长江攻打楚国的桥梁,正所谓“得巴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秦惠王命司马错带兵,先后灭了巴蜀两国。

  巴国地处偏远,秦王见巴人尚武,为集巴国之力攻楚,秦王就在巴国对其实施“巴人治巴、高度自治”的制度,由巴人担任最高君长,治理地方。为规范和约束双方的承诺,秦和巴还勒石以记协议,以示遵守。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安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不仅用她的厚德载物养育了邓小平这样的伟人,更用自己的历史给予了伟人对民族的思考,让邓小平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他总是第一个发现春天的人”

  邓小平热爱大自然,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也喜欢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家人说:“他总是第一个发现春天的人。”

  大自然的春天他不肯错过,祖国的春天就更不愿错过了。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的发展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邓小平倡导对内改革、对外打开国门,从这个时候起,中国才算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农村的包产到户争论激烈时,邓小平的态度是不争论、允许试,这是很了不起的。先不下结论,实践出真知,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就采用这种方式。

  1979年邓小平南方巡视,创立了深圳特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清朝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隔绝于世界的舞台,造成了落后的局面,才有了充满挨打与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邓小平深谙一个道理,中国只有开放,才能包容,如同大海容纳百川一样,既然这艘巨轮已经航行在世界的海洋之中,就免不了要搏击风浪,与其被动地推向前台,不如我们自己大大方方地敞开大门,接受检阅。

  “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

  1993年年初,邓小平在给孙辈写的信中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

  是的,战争岁月中,他指挥千军万马驱逐日寇、打赢解放战争,是新中国缔造者的一份子;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他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他以73岁的高龄再次复出时,以更睿智的思维、更长远的眼光为国家确定了道路、擘画了蓝图。如果真的将人生看做一场考试的话,邓小平的成绩无疑是优秀的。

  毛主席去世时,整个国家陷入难以自拔的悲痛中,人民手足无措。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发展只系于一两个领导人的身上,那么这个国家无疑是悲哀的。邓小平去世时,悲恸依然存在,可老百姓不再那样手足无措,这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他把这个国家带上正轨,即便在他离开以后,依然可以沿着轨道正确运行。

  在我看来,这是邓小平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就像《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所说:“他的功绩具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那就是:既经得起回头看,又经得起向前看。”

  后记

  自从年少离开广安之后,邓小平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不是不想,而是怕兴师动众。但他浓浓的乡情却蕴含在始终未改的乡音中,蕴含在钟爱的川菜里,更蕴含在对广安发展的殷殷关切中。邓小平少小离家,通过长江走向大海,最后又把“大海”带了回来,事实上,他带回的是一种开放的意识与变革的思想,在改革之初,他就说过有两个省是改革的试点,一个是安徽,一个就是四川。当初一句“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如今成了广安人努力建设家园的不竭动力,因为小平同志就坐在家门前,时刻看着家乡的变化。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这里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旅途的归宿。九十三年,如同一朵生命的浪花,从故乡渠江流入嘉陵江、长江,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在无垠的大海中,他获得了永生。

  撰稿/刘艺喆 图片/吴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