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女孩艺术家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陈可,女孩艺术家
  • 发布时间:2014-09-23 08:04

  任何一种艺术的流行都有其必然的社会根源。经济高速发展、传统文化断裂、生活压力增大等等这些在中国社会转型并发的诸多问题,迫使民众心理寻找安全的途径。卡通文化虚幻的亲近感恰恰填补了人类情感的空缺,成为当代人逃避现实的途径。卡通文化对于成人世界无疑是一副安慰剂。一批年轻艺术家脱颖而出,陈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看到陈可发过来的照片,短短的头发,略显清瘦,穿着碎花裙,照片中的一瞥,勾起对她的好奇,艺术女青年似乎应该是张扬、桀骜不驯的类型,而陈可太乖,太安静了。“画卡通的人,也是如卡通般生活?”这个愚蠢又没有解答的问题,有时挺让人好奇。

  在她的绘画里,常常会出现一个圆鼻头的小女孩,她忧郁,自我封闭,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她会有我的影子,因为我的画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出发。”陈可说,她是一个双面性格的人,忧郁、封闭的气息是她的一面,虽然进入社会后比以前要开朗,但骨子里还是有一点自闭倾向。

  但这个忧郁的小女孩的童年却趣味十足。在她的自传《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中,她画了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用鲜花染指甲,为了打虫吃过的宝塔糖、围在小摊前买糖画。她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也展现出来:她的父亲对她怀孕的母亲说,我们晚上带着孩子去看《庐山恋》吧;她的母亲夹了一块鸡对她的父亲说,来,吃块鸡;平凡而热爱生活的爷爷养了昙花、水仙、兰花、石榴和万年青,喜欢抽叶子烟、吃油茶,会用竹子编蚱蜢,爱好收集旅游明信片。陈可还回忆了自己童年最爱吃的麦乳精,“本来是冲水喝的,但我更喜欢干吃,用小铁勺舀了放进嘴里,在牙齿间沙沙地响。”

  在陈可2007年的装置作品《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中,人们几乎不可思议地看到,在唤起人们一代人集体记忆的80年代中国典型家庭的家具上,到处杂乱流溢着色彩的印迹和随意搁置的怪异玩偶。“川美在平面图像的能力上比较强,对材料方面不太重视。”陈可说:“在川美我最庆幸是遇到好老师,能够打开视野,敢去尝试。也想过做雕塑,但是我对材料不了解,不能确定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所以一直提不起劲。后来想到在旧家具上画画,就很有感觉,很快就开始动手了。”陈可从重庆老家翻找到了童年时用过的旧物,再从北京收集一些旧时家具,这些带着时间痕迹的物品再由陈可将圆鼻头小女孩的形象“种植”在其中,小镜子、小钢琴、小地球仪、文具盒、旧电视、旧衣柜,如浮影显现的女孩形象,带来忧伤和留恋的感觉。这些物品散发着上世纪80年代的特殊气息,更准确地说是属于孩子眼中的时代气息,如同怀念学校门口的简陋零食,怀念属于70年代人的集体记忆。

  对陈可而言,关于媒介的实验始终没有停歇。在2008年完成的作品当中,绘画有时候像是做手工。成品印花布、媒介剂和传统的油画颜料在作品中被混为一谈,伤感的小女孩形象继续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材上,亦真亦幻,无边的孤寂与怅惘让观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个小女孩的忧郁最早应该来自于第一次从她生活的小镇去重庆。在她的画中,爸爸牵着她的手来到雾都,一栋栋高楼在浓雾中若隐若现,这对于她来说“如卡夫卡笔下的城堡般冷漠怪异”。

  在重庆十一年的学画生活,也是普通人所见的艺术系学生的生活:通过投影仪认识国外当代艺术,在男厕所改成的暗房里冲照片,在夜里点着床头灯窝在被窝里读《梵高传》。“考大学之前,很纠结到底要学设计还是学纯艺术,因为担心如果纯粹做艺术,生计会成问题,但读了《梵高传》之后,我热血沸腾,知道自己就要学纯艺术。”

  艺术家简介

  陈可,1978年生于四川省通江,2005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07年首次个展《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在北京星空间及意大利玛蕊乐画廊举办;

  2009年个展《世界上另一个我》在德国Kunsthaus Viernheim举办;

  2010年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及与ChART Contemporary合作的《样板间》项目同时在北京星空间举办。

  2013年首届巴塞尔香港艺博会,个展《弗里达·一个女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2012年大型装置作品《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

  文|张元梅 美编|戴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