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掉入 “好专业”陷阱

  • 来源:向导•感悟
  • 关键字:毕业生,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9-23 13:36

  许多高校毕业生发现,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明明是“好就业”的热门专业,但等到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当初抢报的热门专业已变得“冷清”,有的甚至被就业市场亮起红牌……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03人参加),38.0%受访者坦言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当初判断不一致,40.5%受访者表示当初对所报考的专业内容及就业情况了解不充分,46.9%受访者呼吁建立权威平台,使家长和学生能准确了解所报考专业的基本情况。

  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高考报考志愿时,不充分了解信息,就盲目报考、追逐“热门”专业,可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甚至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就业时却遭冷遇。

  我国学生在基础教育求学阶段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直到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和专业知之甚少,很容易对专业“望文生义”,也容易跟风从众,缺乏独立判断。比较典型的是,调查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状元”选择北大或清华的经管专业,可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择,主要原因却是——周围人都说这个专业好、今后赚钱多——诸如此类。我国考生和家长热衷于选择金融、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这类听上去很不错的专业,加之高校迎合“社会需求”,纷纷增设这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这类专业报考很热,而就业很冷。

  在美国,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有专门的网站介绍社会的职业(包括职业基本描述、薪酬待遇、对求职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等),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个职业,根据职业要求,选择课程、选择学校。加拿大则从十年级(对应我国的高一),向学生开设PLANNING(规划)必修课,培养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每个学校有职业发展中心和专职的职业咨询师,指导学生选课、选择大学。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谈到,我国高考将分为两类,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这样,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对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否则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不了解,不了解高考模式,不了解职业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也就难以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

  虽然我国教育部在200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公开办学信息,但总体而言,高校还没有做到充分、详细、及时公布办学信息,学生要获得全面的高校信息很难,学生、家长获得信息的渠道很有限。举例来说,近年来高校招生专业变化很大,考生和家长想知道这一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却很少有学校会详细介绍,于是家长只能从网上收集信息,或者向周围熟人打听,但由于信息不权威,甚至有的失真,这就会导致选择失误。

  还有一些高校,在招生时,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教育部近年来也三令五申,要求高校真实宣传,并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患,但还是防不胜防,学校宣传的专业师资情况、专业特点,与实际并不相符,也造成考生和家长的不满。

  另外,我国受教育者也缺乏充分选择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高考时无法充分选择,我国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一名考生在高考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规避高考录取的风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无论是平行志愿,还是传统志愿),都必须选择专业志愿服从调剂,在这种录取制度之下,考生很有可能被自己不感兴趣的学校、专业录取(尤其是专业),但不得不去,除非选择放弃。这不像国外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考生和学校可以双向选择,一名考生可以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的声誉、录取的专业、学校给予的奖助学金选择学校,这可以提高考生对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学校也只有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吸引学生。

  进校之后,我国往往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籍管理模式,学生就是对学校、专业不满,在校内也很难转专业,更别提转学了。而在美国,学生进校之后,可以自由申请转学,而转专业更是家常便饭。调查显示,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还是有80%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学什么专业,因此,学校允许其尝试,并重新做出选择。中小学的职业规划、大学入学时的自由选择、入校之后的自由转学、换专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以实现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的教育价值。

  近年来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一本高校,实行了校内换专业政策,在大一结束时,允许30%的学生换专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中国科技大学甚至实现了100%自主选择专业。我们希望更多学校能为学生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还可以在大学招生时实行不分专业的招生,在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再重选专业。

  总之,赋予学生选择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规划、选择,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学校选择权;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学校自主办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当学生选择权增加,学校教育就能树立服务学生的新理念,办好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对于将其作为选择的学生来说,都是好专业,而不像现在,大家一窝蜂将某所学校、某类专业,作为所谓的好选择,结果却掉进“好专业”的陷阱。

  文/熊丙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