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 来源:向导•感悟
  • 关键字:辛亥革命,梁启超
  • 发布时间:2014-09-23 14:01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从政十几年,致力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情况,继续实现他的“维新梦”。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任教于清华学校(1928年由南京政府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四大教授”之一。

  1926年初,53岁的梁启超因尿血症久治不愈,求诸西医,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一入院,他便被定性到外科,并于3月16日做了肾脏切除手术。操刀者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副手是声名赫赫的纯种美国外科医生。然而,出人意料的悲剧发生了:梁启超被错误地切掉了那个健康的好肾——右肾,而生命之泉就只能靠另一只残存的坏肾——左肾来维持供给。手术后,梁启超的好友——著名医学家伍连德亲自验看了割下来的右肾,发现没有丝毫病态,证明手术确实是协和医院的失误。在事实面前,协和医院一方承认了错误,却早已无法补救。

  梁启超的学生们,如陈源、徐志摩等,以“白丢腰子”等语言在报上对协和医院进行口诛笔伐、兴师问罪,坚决主张诉诸法律,为老师讨回公道。

  这是一个一打准赢的官司,但是梁启超本人却持“三不”的态度:第一,不准诉诸法律;第二,不求任何赔偿;第三,不要任何道歉。因为他坚信,西医是中国学习西方进步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认为正当西方医学走进中国社会步履艰难的时刻,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新科学,就是维护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他很怕人们由“丢腰子”事件引导出怀疑乃至否定西医的恶果。

  肾丢了,科学救国的梦却依然牢牢扎根梁启超的心中,为此,他忍着日益加重的病痛,亲自撰文为协和医院开脱。他用英文写了《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送给协和医院存档,又用中文把它发表在1926年6月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在文章的最后,梁启超呼吁:“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进而成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文章的微意。”

  1928年5月,55岁的梁启超评阅完手头最后一批学生论文,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回天津老家养病。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永别了他深爱着的国家和同胞,享年56岁。噩耗传出,“学界政坛天下同悲,清华同仁扶棺恸哭”。

  健康的好肾冤枉地牺牲了,梁启超却用残存的病肾点燃了生命的风中之烛,为西医科学在中国的举步照明引路,直至油尽灯灭而不悔。

  金言摘自《济南日报》

  岳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