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逐梦之旅
- 来源:向导•感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3 13:50
一
一次机缘,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的我获得作为交换生到香港城市大学学习的机会,就此开启了一段逐梦之旅。
初到香港,我发现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差别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我不会粤语,对于香港人说的话,我完全不知其所云,特别是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交易过程如同一场智力竞赛,需要通过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语气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如果说语言差异带来的困扰有时还能用书写的方式来消减,那么,物价差异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看到学校餐厅里一份方便面加火腿肠标价12港币时,我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也让我更怀念家乡开封那些物美价廉的食物。香港城市大学既为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提供餐厅服务,也为经济拮据的同学着想,每一层宿舍都配置了设施齐全的厨房,只需要象征性地交付少量的管理费就可以使用。面对生存成本的压力,本不会做饭的我每天只在学校餐厅吃一顿,剩下的两顿回宿舍自己做。
香港人非常注重生活质量,整个城市的WiFi覆盖率很高,只要拥有一部不错的手机就可以享受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香港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只要办理借书卡就可以借阅图书。从一所大学借到的书可以还给任何一所大学,也可以还到街头的汽车流动图书馆。香港的植被覆盖率超过70%,从宿舍的天台能望到连绵的被绿色包裹的丘陵和密密麻麻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大厦。香港的公共交通四通八达,从纵横连贯的地铁到曲折回环的巴士,再到闻名遐迩的天星小轮,只需要一张“八达通”卡便可畅通无阻。“八达通”卡可以在大部分的超市、餐厅使用,真正起到了电子钱包的作用。
较高的生活质量还体现在公民民主权利的意识上。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的正门有一堵墙,任何学生和社团都可以在上面以海报的形式畅所欲言。比如,对新一届学生会会长无所作为的批判、对笔记本电脑资助方式的争议、对学校餐厅单方面提价的不满、对在该校进行扩建工程的工人能否在校餐厅吃饭的热议等。这面墙成为学生实现自己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途径。
香港城市大学不像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那样有名。初到时,我曾怀疑它的教学质量,但上过几天课后不得不感慨其西式的教育风格。该校老师不会指明哪些是重点,甚至不会告诉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而是让你自己思考。通常先上一节课,然后留一些关联性较强的作业,在大班课之间的小班课上进行辅导,聘请的辅导老师是此门课程成绩优异的学长。该校大课与内地高校的较接近,辅导课形式比较自由,可以讨论、提问。城大的教学外松内紧,看似清闲的课程安排背后却是每半个月一次的小测试。测试题目多与作业题有关,所以只要认真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顺利过关。在香港城市大学,老师的权力较大,可以自由安排各项分数的比例。
总之,香港是一个与内地有很多差异的地方,我用了半个多月才完全适应那种生活节奏。
二
初到香港城市大学时,其全英语教学方式让我激动不已。课本、参考资料、讲义、各种测试的卷子、试验完成后的各种报告、教务处的查询网站,都是英文的。汉字在一夜间从我的学习中被抹去,让我有种被字母包围的感觉。
因为多年对星空的热爱,我选修了一门天文学。这门课需要我和其他香港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观星任务,再对指定的问题做简明的演讲。这门课成为我和当地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
香港的大学面向社会,注重社会实践。如果不是特别热爱科研,很少有人会为考研而变成书虫,更多的大三毕业生选择走向工作岗位。我的室友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应用社会学专业,大三时不是忙于寻找导师,而是忙于各种社会调查,他的桌面上经常放着香港各地区的社保资料。
总的来说,香港城市大学的学习是轻松的、自主的,缺乏内地学校那种热火朝天的竞争压力。
三
香港城市大学的历史不过20多年,可在亚洲大学的排名却超过一些老牌名校,她正用各种方式汇聚着一批又一批的精英。我旁听过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题为“香港需要科技局”的演讲。该演讲的对象有在校的学生、企业主、科技局的官员和香港议员。看到香港正在为10年、20年后的科技竞争做准备,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有一天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生竞争,我会有几成胜算呢?”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内地的学生在香港的大学中所具有的优势。内地生在香港的大学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专业主课的助教都由内地生担当。我所接触的电子工程专业中的内地生成绩往往优于本地生。内地大学的硬件设施或许没有香港的人性化,但并不落后。内地大学有很多富含人文色彩的设施是香港的大学所没有的,比如西安交大的樱花胜景就是袖珍的香港城市大学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果让我总结在香港的收获,成绩是其次,甚至专业知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我都能在西安交大得到,而且比在香港获得的更多、更好。在我看来,交换生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对自己以往种种弊端的自省,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寻。
李正程摘自《开封日报》
陈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