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阴山:信命更快乐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复兴,内蒙古,王阳明传
  • 发布时间:2014-10-09 13:20

  “现在的‘王阳明热’,和领导们强调要复兴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但断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不是领导讲几句话,街上打几个标语,群众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能不拍我的正面照吗?”采访还没开始度阴山先对《英才》摄影记者提了个要求,“我不是怕你拍得不好看,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谁。”一个畅销书的作家,最怕的应该是不够“红”,度阴山怕的却是被人知道。

  自然,这个让人念出口便会不由自主想到“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名字,也是他信手拈来的笔名。

  1979年在内蒙古出生的度阴山,外表不是帅哥款,但很顺眼,真实名字不高大上,但也中听。如此怕曝光,不是玩噱头,完全就是不想出名。查遍网络,关于度阴山不过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封三上印的那几十个字的简单介绍。至于照片,根本没有。

  “我没有书上介绍的那么神,虽然我对王阳明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绝不是 ‘可倒背’。那是出品方‘读客’图书抬举我。‘读客’是特别会卖书的图书公司,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助他们的力量,书才能卖得那么好。”营销也许是一种手段,但翻看网上对《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评价,用好评如潮并不为过。

  然而令度阴山忧虑的是:今天很多人理解的王阳明早已经不是明朝那个真正的王阳明,被追捧的心学,大部分也是断章取义,面目全非。

  信命

  书没上市之前,度阴山把书名定为《王阳明传》,几经讨论,书名在上市时改成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这个词,被国家领导人在近年内提了数次,度阴山承认,定此书名的确是借到了“东风”。“但是,国家领导提的‘知行合一’与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领导人的意思是官员要说到做到,入党宣誓时怎么说的,就要怎么做。但王阳明的意思是人生下来就要有良知,从有思想的那天起,坏的想法都不应该有”。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的心学理念,离开贵阳后,王阳明又提出了良知和至良知,实际上这三个词中的“知”都是同一个概念,意思都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良知就是智慧和道德,做人要分清是非,善恶,王阳明说,人出生就有良知,能分辨是非善恶,但是经历的事多了,私欲多了,就会把良知蒙蔽,所以很多人分不清良知,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好多人已经没有良知了。”

  今天,我们常常强调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实际上早在明朝王阳明就提出了这一理念。但也正因为强调听从内心,从内心来获取力量,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度是被废弃的,特别是在清朝,谈论王阳明会引来杀身之祸。度阴山笑言,在日本,王阳明的地位比在中国高,同样是研究王阳明的学者,日本研究者的水平普遍比中国高。

  他的形容是否夸张,无从考证。但众所周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源自王阳明的心学。

  “现在的‘王阳明热’,和领导们强调要复兴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但断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不是领导讲几句话,街上打几个标语,群众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现在学者都知道文化是怎么断的,但谁知道怎么接起来?”度阴山并不认为传统文化真的能够复兴。如同他并不期待也不相信人生会发生奇迹。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相信人生的一切是宿命,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如果每个人都能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各安其位,各负其责,社会就不会浮躁”。看记者疑惑,度阴山立刻指着《知行合一王阳明》上面王阳明的头像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他说的。

  破绽

  王阳明的心学有非常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同样是强调良知的力量,作为一个文人,王阳明几次剿匪都大获全胜,他自己解释说,这是他清除私欲,恢复良知的功劳,当一个人没了私欲,自然会变成勇者所向披靡。

  听起来有点玄,度阴山却深信不疑。不过,他坦言,现在如果用心学去剿匪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的‘匪’聪明了,而‘剿匪’的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这么大,没人能祛除尘埃,时刻保持‘良知’了。”

  值得探讨的是,王阳明在讲良知的同时,也一直强调良知要严格遵守外界的正确规则。什么是正确的规则?王阳明并没有给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又回到良知层面,也就是内心的善念。但是,每个人对善的标准都不同,这又如何判定?“西方是用法律约束。中国就是强调管你的心,但应该和必须是两回事。”度阴山说,即使无法恢复“良知”,相信宿命也好。

  度阴山讲了个故事。不久前,去西藏,他一路遇到很多磕长头的藏民。别人告诉他,一般藏民的平均寿命只有55—58岁,但他们一辈子只为一件事活着,就是修行。一生中一定要一路磕长头去寺庙,把自己的所有财富都捐给寺庙。

  “他们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注定是修行的,所以他们很快乐,如果他们都觉得人生要奋斗,内心一定充满痛苦。我不唯心也不唯物,但我相信人生下来,命就是注定的,怎么改也改不了,人就像海里的波浪,浪头有多高,也出不了这个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便没有痛苦了。”

  王阳明虽然强调人人都有良知,但同样认为每个人的良知大小不一样。举例来说,如果把良知比喻成金子,皇帝的良知就是金山,平民的良知可能就是一小枚金戒指。如果一个平民想变成金山那么大,只能往金子里注入铜铁等,这样的良知就不纯粹了,也就不是良知了。甚至王阳明是赞同集权的,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有统一思想,每个人不要有非分之想,才能国泰民安。

  前面强调不要委屈自己的心,后来又强调顺从天意安排,一方面倡导自由,一方面又认同统治。这个逻辑听起来自相矛盾。度阴山解释说,心学的确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仔细推敲到处是破绽,这可能跟王阳明去世比较早,没有时间完善有关系。“但是瑕不掩瑜,有漏洞也不能遮盖住王阳明和心学思想的光茫,我特别喜欢王阳明这个人,也相信心学的宿命论,如果卖菜的不信命,总想着自己能成暴发户,他就不快乐,社会也多了不稳定因素,如果他相信好好卖菜就是他的命,他快乐了,社会也多了一分稳定。”

  可宿命是什么?也许和控制欲望有关吧。

  文|本刊记者 修思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