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添置武器的拉锯战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北洋舰队,武器
  • 发布时间:2014-10-21 09:42

  禁购令

  1891年6月1日,正在威海进行第二次大阅兵的李鸿章收到一份特殊的文件。这份文件不但关系到北洋舰队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大清帝国的国运。

  这份蹊跷的文件是一道圣旨,它原本是户部上的一封奏折,朝廷批示后转发给了李鸿章,上面赫然写着:

  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行停购两年,即将所省价钱解部充饷。

  ——《复奏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李鸿章全集》

  写的是南北洋,其实是单冲着北洋来的,南洋一直没有办起来,停不停无所谓。看完圣旨,李鸿章心中一阵冰凉,他记得三年前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时,他曾对朝廷说过,北洋舰队虽然勉强成军,但是按照西方列强的舰队常规建制来看,其实还算不上一支真正的舰队,尤其是战舰太少,运输船也不够,测量船和探信船还是空白,以后还得添置战舰、鱼雷艇、测量船等若干艘,这样才能勉强镇守辽东半岛和渤海,策应南洋、广东和福建海域。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北洋舰队没有添购一船一炮,现在又规定不得再购买军舰,甚至连零件都不能随意购买,这就意味着今后北洋舰队不但不能扩充装备,而且连日常维修都要停下来。

  北洋舰队算是让这道圣旨给“结扎”了,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干?

  越是蹊跷的事情,背后越有文章。

  户部的理由是,现在国帑艰难,“部库空虚”,已经无钱买船买炮。李鸿章知道这纯属扯淡,纯属借口。一说到钱,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国家不太富裕那是事实,但你要说穷到揭不开锅,鬼才信!反正李鸿章不信。修三海,修颐和园,娶皇后,怎么就有钱了?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钱,而是权。

  户部这个《停购军械折》,就是翁同龢写的。此人不但是户部尚书,而且还有一个很牛的身份——帝师。另外此人也是考试高手,咸丰年间的状元。

  作为帝党的核心成员,翁同龢自然要义不容辞地限制和削弱后党实力,这就难免要拿北洋舰队下手。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李鸿章是太后的人,老太后才是老李真正的大靠山,要想扳倒太后,先得拿下中堂,要拿下中堂,就得先拿下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最后打成那个样子,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更何况于公于私,翁同龢都不会放过李鸿章。他们是对老冤家。李鸿章当年在曾国藩手下做秘书(幕僚)的时候,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被曾国藩参了一本,结果翁同书被判了斩监候,流放到新疆,父亲翁心存被活活气死。这道短短600字的奏折要了翁家的命,主笔人正是当年在曾国藩手下做秘书的李鸿章,翁同龢与李鸿章从此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李鸿章非常清楚,这封奏折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件,而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朝廷的意思说得非常明白,北洋舰队到此为止,这就是终点。北洋舰队好不容易才勉强建成,刚刚有点儿样子就被叫停。

  禁购令一下,等于宣告退出中日海军长跑竞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终于决心让丁汝昌率队前去二访日本,他希望正在巅峰状态的北洋舰队能让日本知难而退。

  黄鼠狼给鸡拜年

  1891年6月,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第二次来到日本长崎,后来又去了马关、神户、横滨等地,围着日本转了大半圈儿。

  日本各地的华胄贵族、政府高官、海军将领、地方名流争相大摆酒席,为北洋舰队官兵接风洗尘,甚至连天皇都亲自前来接见和慰问。

  事实上,北洋舰队访日的一个多月来,日本政府只是戴上了美丽的面具,他们脸上挂着笑容,心底却深埋着嫉妒和仇恨。这次邀请,除了要制造中日友好的假象来遏制俄国之外,其实日本还有另一个险恶的用意。

  从针对性来说,大清的海军建设一直要比日本模糊。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就把中国海军尤其是北洋舰队当成自己的第一假想敌,步步针锋相对,以图来日一战。

  为了克制北洋舰队,日本需要对北洋舰队了如指掌,包括每一艘军舰的详细资料,这次李鸿章把北洋舰队精华全部派来,这就正好应了那句俗话:我正想睡觉,你就把枕头递来了。

  趁着参观和北洋舰队联欢的机会,日本相关人员对北洋舰队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还拍了大量的照片,以便日后进行研究。

  戴着伪善的面具,摸清北洋的底牌,这就是此次日本邀访的险恶用心。

  北洋舰队的火力布防属于国家级军事机密,怎么可以毫无保留地让日本一览无余呢?丁汝昌你也太没有保密意识了吧!其实,此事除了丁汝昌的保密意识不强以外,恐怕还与李鸿章的“亮宝”方针有关。在李鸿章看来,既然要震慑住日本,让他们打消侵略中国的念头,那就应该把实力彻底地展示出来。

  北洋舰队回国不久,日本政府派浪速舰回访天津,继续着他们煽情的表演。在很多人看来,中日关系进入了难得的蜜月期,战争已经远去,和平就此到来,但李鸿章不这么看。

  天皇的私房钱

  慈禧太后修园子,光绪皇帝办婚事,都是花钱如流水,但就是没钱办海军。相比之下,早在1868年,刚刚掌权的明治天皇就发布了“以海洋立国威”的训令,16岁的他在大阪第一次检阅了海军,当时受检舰队只有地方(藩)交上来的6艘老式军舰,但天皇的姿态对海军是一个巨大的鼓舞。1871年,明治天皇又在品川港视察海军,在横须贺湾观看舰队操练和火炮射击。1872年1月9日,天皇前往海军学校海军兵学寮,主持了海军节仪式,以后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按时参加海军节。同年,天皇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巡视了日本整个西部海军,此后经常参加军舰下水典礼和阅舰式,视察和慰问海军部队。

  1886年6月,长崎血案发生前夕,日本就决定发行1700万日元海军公债,并且批准了建造54艘军舰的扩军计划,共计66300吨,其中包括严岛、松岛和桥立三艘大型海防舰,专门用来对付北洋舰队的定远和镇远。

  1887年,天皇宣称“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捐出30万日元(相当于当时的20万两白银)私房钱作为海军军费,天皇一年的专用经费不足300万日元,也就是说他拿出了超过10%的钱专门用于建设海军。天皇的举动感动了日本民众和富豪,他们争相为海防事业捐款,“海防献金运动”就此展开,不久就捐到了103多万日元,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1888年,日本海军部提出第二期扩军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造46艘军舰,但因经费不足而被否决。1888年到1891年是日本海军建设的低迷期,期间只有1艘巡洋舰下水。1889年,主力舰秋津洲下水开建,1894年建成,抢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编入联合舰队,成为第一游击队的主力舰之一。这是日本第一艘国产大型巡洋舰,标志着日本国产军舰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清帝国,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890年,日本海军大臣再次提出扩军计划,要求把海军从5万吨扩建到20万吨,考虑到财政困难,第一期七年先建12万吨,内阁会议考虑到经费困难,把计划进行了二次压缩,决定从1891年开始的五年内,建造5艘军舰,其中包括两艘巡洋舰,这就是后来的吉野和须磨。

  李鸿章的忧虑

  1891年9月10日,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归国不久,身处政治漩涡中的李鸿章还是抛弃诸多顾虑,冒着风险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也许当时的朝廷认为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奏折,但它却关系到三年后中日海军那场生死对决。

  奏折标题叫《复奏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翻译过来就是《关于停购军械一文的回复》。李鸿章的这个奏折可以看成是对朝廷之前“禁购令”的回应。

  这封奏折简单归纳一下,有四层意思:

  第一,就算今后不再进口军舰枪炮,他也没有钱“孝敬”户部。因为买军舰买大炮都是专款专用,海军衙门给北洋海军的常规拨款是用来维持日常运转的,里面根本没有买军火的钱,所以就算停购也挤不出多余的钱来。

  第二,军舰大炮这类大件实在不买也就算了,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不买的——比如零件。

  第三,陆军不能裁减。醇亲王当年就说过,北洋舰队军舰太少,必须加强陆军建设,加强陆路炮台的防御,可是1878年那次裁军裁掉了一万多人,北洋陆军从不足四万人变成了不足三万人,此后一直没有扩充,但是新增驻防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大连湾、威海等,将来还有胶州湾和烟台要驻防,到时候兵力会更加单薄,海陆作战需要协同,现在既然不买军舰,只能靠陆路炮台加强海防力量,所以陆军是万万不能再裁了。

  第四,户部要钱我支持,我一定另外想办法,及时把钱送上去。言下之意是,要钱你说话,拜托别打北洋陆海军的主意。

  朝廷的答复是没有答复,不答复就是不答应。意下之意就是军舰不买了,维修不搞了,陆军不裁了,一句话,维持原状。

  三年后的1894年3月31日,李鸿章终于忍无可忍,抛开一切顾虑,鼓起勇气奏了一本,在这封奏折里他一反常态,请求朝廷解除禁购令,批准他购买一批武器。

  准确来说,是12门速射炮,价钱是35万两白银。李鸿章本来是要进口21门的,考虑到朝廷心疼钱不会接受,于是他把这个进口计划小心翼翼地分成两批,给定远和镇远装的这12门是第一批,第二批有9门,其中包括济远要装的2门。

  朝廷的答复是5个字:该衙门知道。

  意思是“知道了”,此后再无下文,不说办,也不说不办,意思就是不办。

  人们很快就会知道李鸿章的这个奏折是多么的必要和及时,那场看似友好的中日海军互访带来的平静只维持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在李鸿章申请装备速射炮不久,暂时蛰伏着的日本摘下伪善的面具,露出狰狞可怕的本相。

  此时,离甲午战争爆发已经不到四个月。

  (包龙荐自《中外书摘》)

  文/月映长河 责编/我不是雨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