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艺术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只有传承,敦煌之花才能绽开!

  • 来源:设计之都
  • 关键字:常沙娜,敦煌
  • 发布时间:2014-11-25 08:45

  从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张大千敦煌壁画的临摹手稿中,栩栩如生的飞天身披一缕彩带,轻盈飘逸地在空中飞舞;慈眉善目的观音、佛像,体态万千,却又一致性地带有平静祥和的神韵;还有气势万钧的天王、结合中国民间的鬼神,这些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天马行空,令人不得不为着它的伟大肃然起敬。曾经思考过,我们在台湾仅仅窥见了敦煌艺术的片段,尚且为之感动,那些沈寂在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与雕塑,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与艺术,又会带给我们多么大的心灵冲击呢?

  从“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内容可分欣赏到三大类:常沙娜的敦煌临摹作品、个人花卉创作以及敦煌元素对生活的应用,从我个人角度观看,这代表了敦煌艺术在常沙娜艺术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常沙娜曾经说过,她一生创作只分为两类,一是敦煌的临摹与设计,二是花卉写生创作。这次展览中的敦煌临摹作品即代表她早期的艺术生命,细致入微的临摹描绘中,依然能看见笔触稚嫩之处。她在1946年临摹的盛唐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图,手工细腻,让人惊艷的是她年轻创作的激情。在三米长的画布上,各种大大小小、体态多变的佛、菩萨和乐伎填满整个画面,搭配背景中的琼楼玉宇,看不见留白处,但丝毫不显拥挤。画面拿捏得巧妙,每一处都刻画细致入微,每一张脸上的表情、动作和身上的饰品都被她完整地记录下来,展现大唐时期壁画中的富贵华丽,同时又有近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细致生动的特色。如此成熟的临摹工笔,难以想象是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整幅作品从线条到色彩的把握都十分恰当,展现敦煌壁画发展至盛唐时期的风格,线条细腻别致。早期的敦煌受到汉代宫廷画风的影响;色彩运用偏向唐代广泛使用的对比色调,同时又不失真地描绘出壁画因日积月累风化、氧化、龟裂的部分,临摹十分写实。

  当时仅仅17岁的常沙娜,宛如刚出生于艺术世界的婴孩,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与热忱,一笔一划透露出她对壁画的熟悉感与过人的洞察力。她艺术生命的「过去」在此萌芽,像一位初恋的少女,虽然懵懵懂懂,却又表现得很成熟,能不顾一切地一把栽进与敦煌艺术的爱恋之中。

  花卉是常沙娜走出敦煌后主要的绘画题材,也是她直到今天依然不断创作与写生的对象。由于早期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验,这一千多年的壁画师,都是她绘画的老师,为她奠定扎实的基础。看到她的花卉系列作品,让我想到一古一今的两位伟大的艺术

  家:倪瓒和常玉。

  常沙娜的花卉总带给人一种淡雅与静谧的感受!或许因为敦煌工作与下乡工作时便于写生,惯用粉彩与水彩,所以没有油画的厚重感。她的绘画主体永远围绕着大自然中的花卉与蝴蝶,却从来不画人,因此显得幽静而纯粹。这点与宋代画家倪瓒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倪瓒从不用浓墨粗笔、不画崇山峻岭,更坚决不画人,因为对他而言,纵使人再娇艷也比不过大自然的美丽和单纯。常沙娜的花卉,除了文人喜爱的四君子之外,就是大自然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却透过描绘,赋予平凡的花花草草一种清新淡雅的气质。

  但常沙娜的花卉却并非孤芳自赏,她与倪瓒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表面安静的花朵下,藴藏能量。倪瓒的大自然是寒冷幽静的;常沙娜的大自然却是温暖幸福的。她在少女时期曾留学美国,受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花卉创作色彩搭配大胆丰富,绘画的风格也十分多变,有些讲求写实,有些却更近似个人与自然的冥想。这样的风格与旅居法国多年的常玉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玉的作品,数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他的花系列创作揉合西方绘画的色彩与东方绘画的线条,树立一种东方画家的独特风格。同样有西方绘画背景的常沙娜,也在作品中体现了这样的特色。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常玉离开中国去学习绘画,并选择居住在国外,但常沙娜却从国外回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敦煌艺术。

  或许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的花卉创作经常出现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花纹,连花瓣、叶片这些线条描绘都和敦煌壁画上的图腾如出一辙。她的花卉根于敦煌、长于敦煌,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她笔下的花也具备生命的苍凉与渐进的圆融,温柔美丽,我称之为常沙娜艺术生命的「现在」。

  “花开敦煌”展览的另一亮点是敦煌艺术的应用与创新,这代表了常沙娜艺术生命的「未来」,也是她传扬敦煌艺术精神的记号。展览囊括景泰蓝、珠宝、瓷器等和敦煌艺术元素的应用展品,展现敦煌艺术与日常生活用品的结合。举例而言:展品中的景泰蓝作品,就是50年代常沙娜跟随林徽因学习,将敦煌艺术结合在传统工艺品的表现,这是常书鸿与林徽因遗志:让敦煌艺术与生活结合。常沙娜尊崇父亲与恩师的教导,在八十三高龄仍竭力将敦煌美学传承下去,艺术应用是她艺术生命的最终方式,也是永无止境的一条路。

  常沙娜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敦煌艺术以及将之应用于花卉创作之中,她更专注于把敦煌艺术传承下去,并致力把敦煌艺术带出洞窟,带入生活。她的艺术生命「过去」是在学习敦煌艺术,「现在」是在应用敦煌艺术,而「未来」是在传承敦煌艺术给当代中国社会并与世界接轨。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敦煌艺术的趋势,台北历史博物馆曾于2005年举办过“敦煌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在2008年举办“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浙江美术馆亦在今年初举办“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新丝绸经济带“一路一带”计划正在进行中,这些接二连三的展览,显示大中华地区正渐渐掀起一股“敦煌热”,也显示国人对于敦煌这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视,为此我倍感欣慰,更期盼这不是一阵热潮,而是敦煌文化发展承先启后的转折点。因为敦煌所蕴藏的艺术、历史与文化价值不仅值得我们慢慢挖掘、细细品味,也需要我们爱之、惜之,将它传给以后的每一代人。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让我们以直观的美学视角看待敦煌,它所传达的意义不仅是承载敦煌文化,更是将敦煌文化以最简单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后世中国人能认识它、了解它、保护它,让敦煌洞窟不畏惧大自然沙化艰难,将深厚蕴含的力量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 / 张誉腾 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