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凯:把一生献给扶贫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赵荣凯,扶贫
  • 发布时间:2014-11-25 14:59

  2012年12月12日,对于47岁的赵荣凯来说,是特殊的一天。这一天,他接到了两份通知书,一份是安徽省扶贫办计划项目处处长的任职通知书,一份是医院的胰腺癌伴肝转移晚期的诊断通知书。

  一边是无尽的责任、大好的前途,一边却是“宣判死刑”、不到半年的生命。人生该何去何从?那天晚上,赵荣凯没有回家,而是去旅馆苦苦思索了一夜。后来,他告诉妻子,那晚他想了很多,最后还是放不下自己热爱的扶贫工作,越是时间紧迫,越是想多做点事,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岗位上。他选择把“死亡通知书”装进口袋,除了妻子没有告诉任何人。那一晚,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新起点、新要求、新成绩”。

  第二天早上7点半,赵荣凯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看不出丝毫的异样。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早上7点半上班,是赵荣凯保持了20多年的工作习惯,在大家印象中,除了出差,他平时几乎都是第一个到单位,打扫卫生、整理资料、早早准备一天的工作。

  仅有的一次迟到,是他儿子出生的那天。那是1988年10月17日,孩子是早上7点半在医院出生的,仅仅休息了半个小时,赵荣凯就用一辆平板车把妻子和儿子载回到家里,安顿好一切,刚过早上9点,他又匆匆忙忙地就往单位去了。

  “那时候,我多想他能在身边陪陪我们,但是我没有开口,因为我知道荣凯心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妻子对他十分理解。

  “老赵的病真是累出来的。”省扶贫办的同事说,大家平日里都说扶贫办“人少事多”,个别同志偶尔也会抱怨,但赵荣凯总是说,“人少事多”的意思就是要“人少玩,事多做”。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周末加班,对于赵荣凯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有什么事找他,大家都习惯先打办公室电话,一准在。”

  2011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当时在省扶贫办综合处工作的赵荣凯,负责编写安徽扶贫开发的参阅资料。从数据到案例,从历史到展望,从成效到不足,从国家的扶贫政策到安徽的扶贫举措,短短一个星期,一本近20万字的安徽扶贫开发“百科全书”就已编印成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赵荣凯那个星期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足30个小时。

  2012年是安徽扶贫历史上任务最繁重的一年。这一年,全省出台了7个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文件,文件的初稿和具体工作很多都由赵荣凯起草完成。长期的高负荷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当年的10月8日,他的鼻子突然流血不止,同事建议他去医院看看、做个体检,赵荣凯说,“先等等吧,忙完手头工作就去。”

  手头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后来医生说,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一个月的时间弥足珍贵,如果提前发现,生的机会就大很多。

  远方的牵挂

  2013年1月8日,赵荣凯在办公室突然昏倒,手中还拿着一份正准备发往基层县区的传真。传真内容是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编制,涉及到12个县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此时,距离他接到“死亡通知书”已经近一个月,这段时间里,赵荣凯一边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争分夺秒工作,与死神赛跑。

  在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人们至今对曾经担任埇桥区扶贫办主任的赵荣凯印象深刻。

  “过去村里长年缺水,又不通道路,出了名的穷,周边人都说‘有女不嫁草场男’,村里好多年没有进过新媳妇。”村支书武家稠说,赵荣凯来了以后,为村子争取了扶贫项目资金,修了盘山公路、村小学,清淤水库,装上自来水。“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他却看不到了。”言语间,老人家的眼角湿润了。

  “赵主任带领我们种桃种杏,发展果木经济,但是每次来连一个果都舍不得吃。”武仲合老汉说,每次想送些水果给赵主任尝尝,他总是谢绝,说是留给大家多卖点钱,“这样事事处处都想着我们的好干部,难得啊!”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就是要为穷人说话,为穷人办事,扶真贫,真扶贫,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虽然时隔多年,以前的同事们仍然能记起赵荣凯挂在嘴边的这句话。

  曾与赵荣凯共事多年的埇桥区扶贫办副主任谢义民回忆说,老赵平日里十分节省,吃穿都不讲究。有一次到外地调研,房间里没有电脑,晚上要赶写材料,当地准备为他们换一间房。赵荣凯说:“到办公室或者找一间网吧就行了,能节省一点就省一点,省下100多元的房费可以供一户贫困户一个月生活。”赵荣凯对贫困群众却又十分大方,下乡调研的时候,他经常自己掏钱慰问困难群众,一次就是好几百。

  2005年,调到省扶贫办工作后,赵荣凯的足迹更是遍布了全省各个贫困县区。有一次,他到金寨县水竹坪乡太古村调研,由于位置偏远,村里不通公路,距村部最后3公里山路全靠步行。有人建议找一个能通车的地方去看,赵荣凯说:“扶贫就是要做到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只有走到百姓中间,才能真正摸清那里的致贫原因,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由于山路难行,刚走没多久赵荣凯的脚不慎严重扭伤,硬是借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走了两个多小时。

  2013年2月,赵荣凯病情恶化,只能在医院卧床休息。尽管这样,他还时刻惦记着基层的扶贫工作。2月底的一天,基层扶贫办的一位同志打电话向他请教一个业务上的问题,他在手机里断断续续地讲了近8分钟。事后,陪在身边的妻子说,那个电话赵荣凯是一边咳血一边接完的,他想趁着最后的时间,多为基层做点事。

  未了的心愿

  2013年3月27日,赵荣凯去世的前一天。妻儿陪伴在他的床前,一家三口这样的团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屈指可数。

  赵荣凯拉住妻子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工资攒在一起,等攒得差不多捐给家乡,为儿时的学校建几间教室。现在我要提前走了,钱恐怕不够,你要把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拿出一些帮我凑上,帮我了却这个心愿。”

  妻子哽咽着点头说:“我答应你,就把教室的名字叫做‘荣凯’楼吧,我想留个纪念。”

  赵荣凯费力地摇了摇头,“名字我早就想好了,我们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的,非要写自己的名字干啥。我是村子里为数很少通过读书走出来的人,在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有光明,有出路,所以就叫‘光明楼’吧。”

  赵荣凯的心愿传到家乡——灵璧县朝阳镇独堆村后,老村主任赵怀海喟然长叹:“以前他在扶贫办的时候,村里人经常去找他,想多争取一点扶贫资金和项目,他每次都说,全省比咱村里困难的地方还很多,不愿照顾,村里人为此对他有意见。但我知道他是秉公依规,心里还是惦记咱们的。”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赵荣凯留给儿子的只有一件东西——自己亲手帮儿子修改的入党申请书,和一句嘱咐,“儿子,一定要听党的话。”他留给妻子的则是一本岳西风光摄影画册,赵荣凯将在那里扶贫时看到的景色一一介绍给妻子,他说,“对不起,带你旅游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辈子恐怕都实现不了了,这算是带你旅游吧。”

  “这个时节,山里开遍了映山红,可美了,真的好想再去看一看。”在最后的时刻,他的心依然与他热爱的土地紧紧相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