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配置城市优势资源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业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1 15:50
对一些缺乏集聚能力的产业园进行治理整顿,适度进行关停并转
在当下的城镇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地理条件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意义,重视大城市、特大城市和都市圈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促进产业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一是产业布局应打破工业园零散布局的局面。
当前普遍存在产业园遍地开花的现象,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产业园。大量产业园因缺乏规模,难以具备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条件,而大量产业园投资又依赖政府负债来实施,结果造成投资大、产出低、负担重的局面。
因此,建议对一些缺乏集聚能力的产业园进行治理整顿,适度进行关停并转,特别要将内地的产业发展集中在少数几个大都市圈周围,减少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中形成的无效投资。
二是产业转移应主要转入接近交通枢纽和大市场的地区。
中国的“内地”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内地的地理条件差异性巨大。大量的中西部地区远离大港口、远离大市场,甚至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但如安徽的皖江都市带、成渝都市带等地,或者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或者自身就是一个内地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所以,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主要转移到接近交通枢纽(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港口和铁路、航空枢纽),或接近内地大市场的地区。
在地理条件区位偏远,特别是地形以山区为主的地区,未来发展应注重转出人口,而非转入产业,要谨慎设置产业园区。应注重建设有助于将当地有优势的产品运出的基础设施,而不是投资发展需要与其他地区形成竞争的产业。
相应地,即使对于农民“就地城镇化”,也仍应强调区域内的相对集中,而不宜片面推进在“家门口”的原地城镇化。
三是产业发展应配合以地方官员考核机制的差别化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
在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前提下,远离交通枢纽和大市场的地区应以发展集约化的农业、资源型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形成不同地区分工明显、优势互补、相互需求的产业布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对于地方官员考核采取分类化的机制。比如,对于人口流入地,相对偏向经济总量指标;而对于人口流出地,则偏向人均经济指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非经济指标。
文/陆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