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无人驾驶》关照人最本质的情感问题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张杨 《无人驾驶》 本质 情感问题
  • 发布时间:2010-06-03 09:06
  作为张杨沉寂三年之后的新作,《无人驾驶》投资规模号称达到5000万元,云集了包括刘烨、陈建斌、林心如、高圆圆等人气明星,特别是多线结构和时尚感十足的镜头语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将于7月2日上映。在日前的院线和媒体看片会后,不少人评价该片特别“接地气”,应视为张杨的转型之作。张扬对此回应道:“我做电影的原则就是好看。”

  用结构去讲故事

  《综艺》:与《洗澡》和《爱情麻辣烫》相比,《无人驾驶》在创作方面有哪些突破或创新?

  张杨:主要是在电影的结构上,尤其是叙事语言上,与世界电影同步了。其实12年前拍摄《爱情麻辣烫》时就有过一个想法,把五个小故事结构完全打散,穿插起来讲,但是那时候觉得观众可能接受起来有难度,就回到了比较老实的(做法),一个一个讲完的结构。

  我记得1994年,我的第一个剧本就是把3个故事完全打散了,用一种比较新的视点,一环套一环,主要用结构去讲故事。这种做法我现在还保留着,我骨子里对这种结构很迷恋。

  《综艺》:但《爱情麻辣烫》的多线结构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无人驾驶》要更极致一些。

  张杨:以前我们的电影总给观众一种感觉:看了开头,看了中间,大概就猜到了结尾。这种观影过程不具挑战性,让观众感觉不过瘾。《无人驾驶》试图让观众参与到电影的情节里面——看到开始,并不能预知未来,在期间不断有新的东西,新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观众不断的解读电影,慢慢进入电影的情境中。我觉得这样能够和观众有比较好的互动。

  我坚持认为,任何导演都不应低估观众的智商,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类型和感觉把握得非常好。以前的很多表现手法都已经过时了,比如总要站出来告诉观众哪些是回忆,哪些是现在,其实把回忆和现在平行,在某一个点汇合的时候,观众就已明白前因后果。我觉得这是比较新的电影语言,这也是今天观众愿意看的。

  《综艺》:与《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相比呢?

  张杨:最大差别在于,宁浩的电影,故事编得非常巧妙,非常过瘾,但是一直缺少真正的与观众的内心情感碰撞。真正去介入人物的内心,宁浩将来的电影才能比以前有大的突破。我始终坚持把人的情感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去表达。

  我一直在思考,电影除了好看以外,留给观众的是什么?宁浩的电影看的时候特别过瘾,精巧,好玩,这是看完电影基本的一个感觉,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没问题,从宁浩的角度来讲,达到了目的。对我来说,我希望观众看我的电影,会发现跟他的生活有特别大的关联,能折射到观众的生活里面,能传达出一种情感,会温暖他一下,感伤他一下,这是我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情绪。

  更接近主流观众

  《综艺》:你认为《无人驾驶》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杨:除了刚才讲的电影语言很现代,整个电影在视觉上也会给人非常现代的感觉。国内一直缺少能够表现当下现代城市的电影。12年前的《爱情麻辣烫》,我认为是中国城市电影的开篇之作。中国观众之所以去找韩国、日本的碟片来看,就是因为国内缺少这类影片。

  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在不断发展,和世界上其他现代大都市没有什么不同。之前我的《洗澡》和《向日葵》,充满着与我童年回忆相关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在《无人驾驶》里,我刻意回避这些,不能一提北京,就是四合院、胡同,没必要。今天的北京,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们就是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城市里面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感觉一样。有人告诉我,看完这部影片感觉从来没有影片能把北京拍得这么漂亮。以前都认为上海挺洋气,北京就是大而土。我现在觉得,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去发现,去捕捉,北京也非常洋气,这样观众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影片更接近当前的主流观众,比如影片里的城市场景、时尚元素以及困扰年轻人的感情问题等,这些是你有意为之吗?

  张杨:刚才说的结构、视觉画面,是形式上看着好看,这是外在的,其实最本质的是要落在人的情感上去。这部电影的讨论重点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里面,人的情感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我的电影从没有偏离过这个主题,一直在讨论人最本质的情感问题。

  我们今天的社会高速发展,高速“物质化”,人都有点迷茫,都在不断寻找物质与金钱的刺激,但是有时候却丢失了内心里最淳朴。最本质的东西,我希望电影探讨这样一个状态。

  车,已经是角色

  《综艺》:影片中的汽车,既是故事发生的主要道具,又是推进剧情发的重要元素,它是否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张杨:车,在电影中不仅仅是道具,已经是角色了。其实这个电影就是以车来构建整个故事。车跟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把车看得非常重,代表人身份和阶层。我在影片中给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定位,什么风格的人开什么车,车变成他的身份符号。包括故事的最核心点也是撞车。撞车把几个故事联系在一起,构建成电影的框架。然后很自然地把车的特征尽量放大,想到很多跟车有关系的情节,像“车震”、玩赛车的80后。高圆圆扮演的开豪华车的女孩——大街上经常看到这种女孩,开特好的车,你也不知道她的钱哪儿来的,这个阶层的人很多。我们就这样在电影里设置跟车有关的人物关系。

  《综艺》:影片中的哑女孩这个角色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设置这个角色有何用意?

  张杨:他们那一组人物,可能更代表80后小孩的一个生活状态,比较物质,爱玩,包括一帮“富二代”,整天比车,玩改装车,玩夜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比较随意,实用主义的东西多一点。

  比如说黄轩扮演飙车的80后不断换女孩,从夜场带回一个女孩,在车里做爱,下次再换一个,也没觉得怎么样,而实际上他也在一直寻找“爱情”。

  聋哑女孩的角色,从骨里面体现一种单纯干净的东西。天天换女孩的黄轩碰到她的时候,给了他最大的触动,他们有了爱情的火花。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跟时代,钱都没关系。这就是爱情。

  结尾是我给生活开出的一种态度

  《综艺》:影片的前80分钟其实很有现实批判的感觉,对观众内心也有很大震动,但影片结尾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会这样来结束这部影片?

  张杨:《无人驾驶》的片名来自于最后一场戏。这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有关。2005年北京下过一场大雪,所有的车都开不了,我步行八九个小时才回到家,那真正是“无人驾驶”。这些年城市不断发展,生活越来越物质,恰恰因为一场大雪,城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因为大雪来了,人们只能停下来,也能平静地想一想,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在城市里面,各自是什么角色。

  前80分钟都是在讲真实残酷的现实,原来剧本里没有最后一场戏,是后来加上的。大雪恰恰让我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想这是我给残酷生活开出的一种态度。

  《综艺》:当前急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对青年导演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在自我特色与商业元素之间你是如何平衡的?

  张杨:其实不太难,我做电影的原则就是好看,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标准。我最不愿看到的是观众看我的电影时睡觉,或者中途离场。我自己也不喜欢特别闷的片子,我觉得有些“装”的艺术片,在整个艺术概念里都不是特别好的榜样。全世界好的艺术片,除了主题鲜明,内容深刻,同时表现形式也单纯而简单,让观众看得非常明白。

  首先,我的电影语言和镜头画面,要对观众有一种吸引力,观众能看进去。第二,保持原创性和责任感,保持自己的标准,不为商业目的抛弃自己的价值观。我做任何东西,都必须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即使一个喜剧,我也是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做,就是必须是一个原创、独立表达的东西。这种表达对我来说,是做电影的一个最本质的东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