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过6124历史高点的大牛基金英雄榜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基金,股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5 13:49
投资盈利并不能总是以牛市为前提,况且牛市中也时有调整。只有跨越牛熊才能成为大赢家。目前,即使大盘距离6124点仍有一半点位,却有20%的主动股基净值超越当初点位。它们堪称“大牛基金”
深厚的投资文化和强大的投研平台,助推大牛基金成长。冲过历史高点的基金中,华夏有6只,比6124点平均盈利31.66%;嘉实有4只,平均盈利21.81%。凸显大公司实力
管理超过50亿或是上百亿的基金,让基金净值保持增长,还要超越大盘,做到“又大又强”,需要的功力就更为多元和深厚。郑晓峰管理的博时主题行业就是突出的一个例子
以债基见长的工银瑞信,也有大牛股基逆袭,最老股基——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超越历史高点3.78%,且是为数不多近7年大熊市中规模增长的基金
单日成交量屡过万亿、沪深指数日创新高,2014年的严冬,似乎牛市已来。然而,12月9日,上证指数5.43%的巨幅下跌却再次唤醒了股民心中的哈姆雷特:牛市还是非牛市,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从过去七年的熊市看,有37只主动股基的持有人却不必为这一问题纠结:《投资者报》统计了2007年10月16日历史高点至2014年12月3日主动股票基金(含普通股票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净值变化,数据表明,当时总数194只主动股基中,已有37只股基净值超越6124点。
盈利的股基占全部的20%,相比股市铁律“一赚两平七亏”,盈利面提高了一倍有余。单只基金超越6124点的盈利幅度从2%至88.5%不等,平均超额盈利22.05%,相比腰斩的指数,这些股基平均跑赢大市70多个百分点。
这些基金用铁的业绩说明,投资盈利并不需要总是以牛市为前提,即使申购在山顶上,之后就遇上绵绵不绝的熊市,优秀的基金经理依旧能为投资人赚钱。不过,对投资人来说,“共苦”是“同甘”的必经阶段,如果患难之际就赎回,把基金卖在了地板价上,则注定拿不到后续上涨时的收益。
这些盈利基金各有特色,或是一人掌舵一路走来,或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逐个接力。公司实力强的有数只基金超越高点,中型公司有个性强的基金单个脱颖而出。
集团冲锋,谁是带头大哥?
冲过历史高点的大牛基金中,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数量最多。其中,华夏有6只,平均超额盈利31.66%;嘉实有4只,平均超额盈利21.81%,再次凸显两家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华夏6只牛基超越6124点的净值涨幅分别为:华夏大盘精选88.5%、华夏复兴52.84%、华夏经典配置17.17%、华夏红利16.13%、华夏收入12.48%、华夏成长2.84%。
6只产品成绩不凡,除了华夏研究平台的共同支持基础作用以外,更有基金经理凭个人能力或接力作战两种方式成就了基金业绩。历时7年的运作,一分一厘的积攒盈利,历任经理的共同推进才有今日硕果。
成就华夏大盘的是犹如神一样的王亚伟,种种事迹不再赘述。
成就华夏复兴52.84%的超额收益,却是经历了童汀、孙建冬、程海泳三位曾经的基金经理以及现在管理的崔同魁、刘金玉,五人共同浇灌大树成长。华夏复兴2007年9月成立,在其后一个月后就迎来牛市大顶,可谓生不逢时。
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首任基金经理童汀管理一年半时间内,大盘从最高点下跌69.8%,华夏复兴只亏损了37.7%,在同类96只基金中排名第3。之后,孙建冬独自管理这只基金,借着股市反弹,基金净值增长了96.79%。程海泳接手孙建冬后,管理3.5年到2013年9月,期间大盘下跌26.51%,该基金净值上涨17%,完胜大盘。现任两位经理,稳住前任打下的江山,再接再厉使得投资人收益得以延续。
华夏收入基金净值超越高点12.48%,受命于危难之际,“千里走单骑”的女将郑煜是最大功臣。2007年10月16日,华夏收入的净值达到了2.8元。2008年四季度时,净值最低曾腰斩到1.4元附近。时间到了2009年2月,郑煜开始管理华夏收入。接任后第一个季度内,前十大重仓股就更换了五只,第二个季度再换七只。大手术之后,基金净值开始节节回升。到现在,不仅弥补了前任在熊市下的亏损,相比历史高点的2.8元,更让基金盈利12.48%。在同期有业绩的139人中,华夏回报排名第28位。
嘉实超越历史高点的4只基金中,其中两只都是老将一直在管理。超越高点幅度最大的是嘉实增长,达42.43%,从2004年中期开始,一直由投资总监邵健亲自操刀管理,至今时长10.5年。第二牛基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从2008年3月至今一直由陈勤管理。
《投资者报》今年9月推出《公募总监牛人榜》中,曾对邵健的投资脉络做过专门分析,他以长期持有牛股获得数倍盈利而著称:持有云南白药7年有余,期间股价上涨16倍;持有格力电器6年,股价上涨2.64倍,诠释了长期投资的魅力。最近5年当中,中立的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对嘉实增长的评级中,有4年给出的是四星基金,1年是5星基金。
陈勤管理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咬住牛股不放,风格与邵健类似,这显然与公司投研平台的有力支撑有关。陈勤持有格力电器3年,股价上涨1.47倍;持有贵州茅台4.25年,盈利1.16倍。细查还可发现,嘉实服务对有的标的不是僵化地一直持有,也做高抛低吸。贵州茅台股价在2012年10月见到高点,他持有数量是226万股。到年底时,一个季度内股价下跌16%,嘉实服务对应的仓位是31万股,减持了八成以上仓位,躲开了股价下跌给持有人造成的净值损失。正是这样一点点的累积,才能让基金累计净值超越大盘的历史高点。近五年,中立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给予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基金评价都是四星基金。其耐久力实在不可小觑。
单骑突击 谁是熊市王者?
有些公司虽然规模不是那么大,但实行基金经理负责制,给予经理赋予更多权限,也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公司旗下,往往出现奇兵突袭的案例。单只基金盈利排行榜中,王亚伟摘得冠军自是不在话下,而第二名泰达宏利成长、第五名中银中国、第八名中银收益就属于中小公司奇兵突袭的情况。
泰达宏利成长盈利70.71%,位列榜单亚军,在过去7年中,有五人先后管理过这只基金。五人接力赛,每人守土有责,让基金在各自管理期间排名靠前(都在前1/5内),才成就了最后的盈利领先。梁辉在2007、2008年管理这只基金,依靠着熊市中快速减仓10个百分点、维持在50%的低仓位策略,大熊市中净值下跌40.87%,在同类113只基金中排名第2,最大限度保住阵地;王勇在2008年8月接替梁辉,管理的一年多中,盈利39.82%,在同类125只产品中位列第30名,处于前1/4。接力棒从王勇转到了李源手中,将盈利排行推进到前1/10。时间到了2011年,梁辉回归,再度管理接近两年,排名保持在前1/5。现任基金经理中邓艺颖任职时间较长,从2011年接手管理,又将排名推进至接近前1/10。由此可见,数位基金经理基本都处于领跑方阵,才成就了大牛基金的美名。
中银中国精选盈利35%,位列第五名,执掌这只基金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是孙庆瑞,与华夏郑煜一样,这也是一位铿锵玫瑰。她从2007年8月接手管理,3个月后市场见顶。管理六年间,扛过熊市,在同类82只产品中,排名第2。
孙庆瑞管理中银中国精选,股票、债券、现金三类资产配置调整灵活,对市场方向和节奏的把握较好。从各季报看,在2008年大熊市中,最低仓位到了48%。2009年大反弹中,又加仓到89%。
中银收益超额盈利31.33%,位列第八名。该基金由陈军和甘霖两位共同管理,与孙庆瑞依靠大类资产配置盈利不同,两人主要依靠追随市场风格调整择股盈利。2009年市场反弹时,主战场在蓝筹股中。近两年,当成长股火热时,基金前十名重仓股中,有七八只都是中小板股票。华谊兄弟2013年二、三季度涨幅最快时、乐视网2013年涨3倍时、掌趣科技涨4倍时,中银收益都参与其中,使得基金在2012年、2013年同类排名分别是2/137,13/146,近三年都是四星基金。
又大又强 大象如何起舞?
基金规模在30亿至50亿之间,基金经理管理比较得心应手,在股市中上下腾挪都比较方便,一旦规模大幅增长,操作起来需考量的事情就会明显增加,这也是某些龙头基金长期关闭申购的主要原因。
管理超过50亿或是上百亿的基金,让基金净值保持增长,还要超越大盘,做到“又大又强”,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多。在超越历史高点基金中,规模超过50亿元(今年三季度末数据)的基金有12只,其中两只规模超过百亿元,博时主题行业规模107.84亿元,超越高点14.6%。
郑晓峰从2007年3月开始管理博时主题行业,到现在7年有余。管理大基金,不能依靠几只牛股撑起来,首先更需做好股、债、现金三类资产配置,2007年牛市见顶前,博时主题行业股票仓位最高到94%,到了2007年三季度时,行将见顶,股票仓位只有67%,基本上减掉了1/3的仓位。2009年市场反弹时,再度将仓位加到90%以上。
除了仓位调整,选出好股票也至关重要。由于基金规模过大,郑晓峰没有参与中小板股票,一直在沪深主板股票中找牛股。今年年初,该基金大幅加仓的万科A,年初到现在股价涨幅超过50%。持有川投能源5个季度,股价上涨86%。从2001年到现在一直持有国投电力,股价涨幅1.92倍。近期金融股火热,博时主题行业持有1/4左右金融股仓位,近一个月排名明显优于今年以来其它时段。
近两年主投成长股基金火热,部分主投蓝筹股基金规模缩水较多。博时主题行业的规模却保持稳定,显然使一批忠实的持有人相信:郑晓峰能为他们在蓝筹股中赚得不错的利润。
这七年,历经大熊市,所以,即使净值叫好,牛基规模缩水也是无奈的现实。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规模64亿元,超越历史高点3.78%,还是为数不多在7年中规模扩大的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是工银瑞信旗下历史最悠久股基,其间也是经过多人管理,最主要的三人分别是张翎、何江旭、宋炳珅。与其它公司股基在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时,卖掉股票留现金不同,工银瑞信擅长债券管理,三人做仓位调整时,都是减仓换债券,尽可能为投资人盈利。2007年见顶后,股票从93%一路减仓到62%,接近合同规定下限,债券仓位从2%加仓到27%,减掉的股票仓位都挪到了债券上,2007年、2008年,都在债市上获得较好收益。
此三人实力不俗且平均。张翎管理期间是从牛市顶端到2010年4月,排名在同类前1/4;何江旭与宋炳珅管理接手iud后,排名也能保持在前1/3左右。三人一直冲锋在前面,最终修得管理的基金净值超越历史高点。基金规模也从48亿元增加到64亿元,可谓是“净值叫好,规模叫座”。
《投资者报》记者 罗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