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礼物的“日常化”和“大规模化”,可算是一种中国特色
日本和中国都是礼仪之邦,都要常常给家人和朋友送礼物。但在中国,送礼和收礼,有时候却让我感到有点痛苦。
有一年,我去贵州出差,当地政府送我一个大石头乌龟作为纪念品。礼物很有特色,可是太重,我一只手都拿不动。更惨的是,跟我一起出差的中国老师是一位退休官员,也拿不动,就把他那份乌龟也给了我。作为客人,把主人的礼物留在酒店房间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当时还是年轻瘦弱小姑娘的我只好硬扛着两只大石头乌龟回家了。
我明白中国人的心思——送礼必须“高大上”,越大越重,越表示有心意。我的感觉是,中国和美国都比较追求大,大就是美,而日本人追求精致,小而精才是好东西——日本有个说法叫“花椒虽小,而味道尽到”。送礼如果数量太多、体积太大,可能反倒给别人添了麻烦。但这一点常常被中国人误解,认为日本人“小气”。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日本媳妇,最不习惯的是婆婆送成箱的鸡蛋。对中国人来说这或许是代表巨大的关爱和幸福。对我来说,这却意味着要赶紧吃完的巨大压力,因为在日本吃鸡蛋讲究新鲜,一般主妇只会买6个或12个。
此外,在中国,送礼常常是因为“同伴压力”,似有半强迫的性质,令我感觉不是那么自然。
最好的例子是,现在的教师节,孩子们几乎都带着大捧鲜花上学送给老师。之所以都送花,是因为这两年,学校明确规定不让孩子送礼物给老师(这是一种进步),但不少家长还是教育孩子,如果你希望老师喜欢你,就要送礼物。于是,鲜花并非心意所至的礼物,而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不送就显得对老师不尊重,自己也丢面子。
当下中国人送礼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忽视心意,重视礼物的价值(其实是价格),好像送礼必须送名牌。
据统计,世界顶级名牌货三分之一是在中国销售,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是社交礼物——礼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物,而变成了一种“社交交易品”。高档礼物的“日常化”和“大规模化”,可算是一种中国特色,一个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物质化和利益化。
其实我最欣赏的中国礼物,是无形的。那种真朋友之间,不用刻意送礼,也会在需要的时候为你尽力的感情,这才是我喜欢的中国味儿。
文/斋藤淳子(Junko Saito)(日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