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世纪”元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号的《名利场》杂志发表名为《中国世纪》的文章,提出2014年是美国能够号称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中国将强势进入2015年,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领先全球。施蒂格利茨认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美国应顺应时势,远离遏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世纪”是顶高帽子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当前所指“中国世纪”并非是中国综合实力在国际社会的真实体现,而是以“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出来的。这种理论的假定前提与现实相差很远,且理论逻辑也不严密。

  我们可以把依此计算出的GDP作为观察角度之一,但决不可将其作为“中国世纪”开始的依据。

  其次,从GDP人均水平及GDP的质量来看,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在一个平台。比如,中国的人均GDP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而且美国的GDP增长更多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制造,而中国GDP更多是由传统产业及房地产泡沫来支撑。

  也就是说,同样是GDP的筐,装的东西却完全不同。

  第三,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惊人成就。比如1990~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9.85%,2001~2010年更达10.49%,即便2008~2009年遭逢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增幅仍然达9%。

  但中国仍面临一系列不可小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比如,社会文明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有50年以上的差距。特别是仍有一半以上农村人口处于收入低、消费力低、生活仅超过温饱的水平。

  中国经济总量看上去增长很快、规模很大,但仍然存在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差距过大等问题。

  这些需漫长的时间来改进,此时谈论所谓“中国世纪”,只是无源之水。中国决不可过度自恋,而是要大刀阔斧地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用完

  Betram Schefold(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理论史专家)

  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相似,彼时德国经济已起飞,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国。缩小与美国差距的“德国经验”是规模经济——主要指成本上升慢于利润上升的行业。之于德国是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业。

  中国也应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行业,唯此才能支撑经济长远发展。

  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以不同方式计算,可能超越的时间点不同。

  尽管经济总量显示国家实力,但人均收入更能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中国人口约为美国4倍,即使经济总量相等,中国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此外,美国的一大优势是科技活力,这点美国迄今世界领先,不过中国的原创能力也越来越强,潜力非凡。

  中国居民对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还有很大需求,中国政府有很大空间来采取措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用完,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国正试图将之前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中西部,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世界大型经济体需对话合作解决问题。以油价下跌为例,石油开采加工的新技术出现,油价下跌是一种回归;但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油价下跌对不同国家含义不同,最终油价维持何种水平需要大国展开协商。

  21世纪不属于某一个大国

  洪平凡(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的以购买力平价来比较各国GDP的方法,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各国物价统计数据样本的局限性和可比性等。

  所以这种研究目前仍处于学术探讨阶段,没有一个国际组织用购买力平价的GDP来计算会费和国际援助额。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约40%,而世行报告将购买力评定修正系数设定为1.85,也就是说仍认为目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人民币购买力低估了85%。这值得商榷,由此得出的中国GDP可能被高估。

  要清醒看待GDP总量和“中国世纪”论。即使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只能排在全球第80名左右,而按照综合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在全球排在第100名左右。

  此外,如按照市场汇率,中国2014年GDP估计为10万多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7万多亿美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中国世纪”的提法局限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大国兴衰和冲突的历史。而与历史上的大国不同,中国强调和平崛起,坚持合作共赢,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如能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综合国力肯定可以在21世纪升至世界前列。但21世纪不应该只属于中国,或属于某一个大国,而应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世纪。

  对美国不算坏事

  颜安(美国福德姆大学金融系主任)

  “中国世纪”开启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条件是经济增长,且中国的经济崛起对美国而言不算坏事。

  购买力平价法衡量各国GDP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时段有其优势。因为市场的实时汇率短期波动较大,不能如实反映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人为重新评估货币汇率,以期相对真实地体现两国经济规模。

  但购买力平价法也有局限,中美之间很多产品无对比性,变量设置存在较大主观性。

  “中国世纪”的说法并不罕见,一定程度上代表全球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和尊重,但也要警惕某些估算方法可能过于乐观。

  中国经历30年高速增长后,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储蓄率比美国高出很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居民的储蓄和消费活力就会释放出来,支撑经济增长。

  中国企业也有后发优势,未来可通过提升效率、控制成本保持利润率,创新革新的动力也更足,淘汰落后产业和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规模在未来几年超越美国是有可能的。

  中国和平崛起不同于历史上常伴随资源掠夺的大国崛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对他国有利,比如中国居民海外旅游就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美经济依存度很高,中国崛起对美国来讲不是太坏的事,目前最多还是观念上的冲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