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四起,野蛮扩张的小米式疼痛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智能手机,小米,雷军,小米电视
  • 发布时间:2015-01-21 14:11

  正如前文所说,凭借智能手机换机潮和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风口,小米用了4年时间,就创造出了惊人的450亿美元的估值。不过,这火箭般的发展速度也让小米同时遭到了不少争议,而大多数的争议背后其实也暴露出了小米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随着发展的进一步,问题的严重性或许还将被放大。

  1999元是爆点也是桎梏

  4年前,当雷军在台上宣布小米1的售价为1999元的时候,引起了台下的一阵骚动。不过,也是从那时候起,“1999”就成为了小米的代名词,它是小米发迹的重要武器,但同时也成为了小米接下来想要变阵的首要桎梏。

  小米的“1999”,代表了顶级配置和让人尖叫的价格,其所针对的也是那些对性价比极度关注的潜在用户。不过,一旦小米的产品不是顶级配置,或者售价超过1999元,这些在意性价比的用户也完全很可能果断倒戈。

  2013年9月,小米发布首款小米电视。在发布会快结束的时候,台上的雷军请现场的米粉猜价格,得到的却是异口同声的“1999”。而当2999元的价格被宣布之后,全场更是一阵嘘声。尴尬还不止于此,今年魅族MX4发布后,大量网友到雷军的微博评论中刷“1799”,最终雷军只能无奈关闭了评论。

  事实上,小米手机从初代到现在的第四代,也一直保持了1999元的价格。一旦小米手机的售价超过了1999元,相信肯定会有大量“不忘初心”的米粉,要“分分钟教小米做人”。然而,死守1999元这个坎儿,则需要严格控制小米手机的成本,对产品的开发制造了很大的瓶颈,在保持价格让人尖叫的同时,将越来越难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其实,相对于对手的高歌猛进,小米手机在配置方面也越来越显平庸。而售价更高的小米电视最终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长远看来,1999元的价格定位,也让小米很难触及高端产品,乃至打造出高端的品牌定位,进而也难以实现更高的品牌溢价。这一问题在今年就已经开始凸显,随着魅族MX4和荣耀6 Plus的发布,小米4那1999元的定价导致吸睛能力受到影响。更尴尬的是,在面对MX4 Pro和荣耀6 Plus时,小米并没有能与之匹配的顶级旗舰进行抗衡,显得有些被动。

  疯狂扩张留下的问题

  除了有些老生常谈的“1999”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速发展了四年时间的小米在用户口碑和专利储备等方面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专注、极致、口碑、快”,是雷军所倡导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不过,在口碑方面,小米则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米黑和米粉两大阵营的口水战,时时刻刻都在社交平台上上演。对于米黑们来讲,小米一直难以摆脱山寨形象、公关营销手段LOW,以及产品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他们手中的“利器”。

  在营销方面,小米充满噱头意味的激进做法收到了网友的批评,过度营销甚至遭致了很多人的反感。比如,奥氏体360不锈钢、性能堪比Xbox360、拍月球和碉堡了等小米式的营销辞令,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上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梗了。同时,通过营销抬高用户期望值和购买欲望之后,产能却跟不上趟,又让小米背上了饥饿营销的骂名。

  另一个争议点,则是品质。小米认为大部分问题产品都是假货,是山寨的小米手机。或许小米自己也没想到,除了和友商们斗法,还需要和假货作坊斗智斗勇。小米开通了假货投诉通道、微博账号“小米打假”,以及一款鉴定手机真伪的APP《小米鉴定》。根据小米打假微博显示,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去年12月10日小米曾成功清扫一家大型制假工厂及其仓库,共清查假小米手机近千台,案值上百万元!此外,还有六名涉案人员被刑拘。

  如果说假货问题,还能通过举报和查处逐渐刹住风头,属于近忧。那么专利积累不足的问题,则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是已经比较迫切的远虑。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在专利检索总量方面,小米共有1496项,远低于苹果(2651项)和OPPO(2863项,在专利发明公布数、授权数和外观设计专利上,均要落后于前两者。要知道,这还只是在国内申请的专利。在国外的话,情况应该更不容乐观。

  目前,手机行业的专利战已经出现苗头,中兴华为向酷派小米发出侵权律师函,小米在印度遭到禁售也和专利问题直接相关。专利储备的短缺,或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横向拓展,树敌太多

  问题不仅仅是存在于小米内部,随着这两年小米加快了横向扩张的步伐,在外部市场上小米也不得不接受拷问。这两年,小米的业务以手机为中心,开始进行横向拓展。电视盒子、智能电视、路由器、智能手环、智能插座、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小米的触角开始往越来越多的领域延伸。小米无边界式的扩张,让我们联想到了另一巨头腾讯。一个曾经难倒无数软件开发者的问题,也开始在硬件创业团队中流行—小米也做了,你怎么办?

  看中一个细分领域之后,小米会以低价和出色的营销平台,很快切入市场。而这种低价模式,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初期的细分行业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很多中小团队就因此胎死腹中。对于身处其中的硬件创业团队和初创公司而言,运气好的可能会接到小米的入股请求,运气差的则可能被直接山寨。

  “小米每一个产品,都是用低价血洗对手,并自诩颠覆”,乐行天下CEO周伟如是说。这家做智能体感车的企业曾经收到了小米的投资意向,但最终回绝了小米的请求。乐行的做法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买小米的账。有观点认为,所谓小米生态,其实是一个毒性生态。对于具体的细分领域来说,强行催熟市场会造成整个领域的病态。对于小米来说低价牌看似屡试不爽,但也会让自己接下来的路越走越窄。

  比如这一次,即便是将空气净化器的价格由2000元以上杀到899元,也难以获得红米手机那般一呼百应的市场效应。小米产品单价不断下降的背后,其实是小米用户群的变化,由中端消费水平的用户开始向下收割,直指真正的屌丝用户。而这样的用户群,和接下来小米联手美的等发力的智能家居方向,并没有太高的匹配度。

  小米,开放还是伪开放

  无论怎样,小米如今取得的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把自己的已有优势稳固住,把这种发展速度保持住。围绕小米品牌,把这种发展的“势”转化为更大的一个平台做大做强,是小米的当务之急。开放,成为了小米最终的选择。雷军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投资100家公司来复制小米模式,建立小米生态链。不过,这种小米眼中的开放生态,在业内其他不少人看来则是伪开放。

  去年下半年,小米先后发布了小蚁智能摄像头、小米手环、小米智能插座和小米空气净化器等几款产品。它们全都来自几个由小米投资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非产品做得好而被小米投资,而是小米方面需要做某个产品而以投资方式来创立的一个公司。这些团队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独立性。

  “与其说小米是投资,不如说是小米拿钱找人来执行任务完成某个目标。”自媒体人罗超如是说。“这与创业公司做得好,大公司来投资来收购,有本质不同。”

  和谷歌等巨头不同,小米以手机硬件起家,难以通过大数据、云服务和API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同时,身处产业链底端的它又不具备太多话语权,难以、也没有动力进行产业链级别的整合,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小米选择了“复制小米模式”的开放思路,但这真是开放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