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尚未发生一位发烧友眼中的“手机Hi-Fi”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发烧友,魅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6 08:06
近年来各种Hi-Fi级别的便携音乐播放器在成功获得小众烧友的认同后,又进一步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至大众市场。不过智能手机并不打算“放任”它们,魅族MX4 Pro、vivo X5 Max为代表的多款以Hi-Fi为卖点的国产手机在今年陆续登场,竞争矛头直指Hi-Fi便携播放器。一场以音质为主战场的市场争夺战似乎已经打响。
手机能够达到Hi-Fi标准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明确Hi-Fi的概念。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Hi-Fi,即中文里的高保真,是指一种和原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相应的,Hi-Fi发烧友则是对这种重放声有着独特爱好的人群。从含义上不难发现,Hi-Fi首先必须是一种技术的产物,然后才能成为一种爱好的指向。
以技术为依托的Hi-Fi,必然有着其内在的衡量标准,以标准作为尺度,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然而很多对手机Hi-Fi抱怀疑态度的人都很难回答拥护者提出的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Hi-Fi手机的参数已经远远高于现有的行业标准,凭什么手机就不能是Hi-Fi的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Hi-Fi的业界“门槛”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即使是著名的国际电工协会制定的IEC规范(制定于上个世纪),目前看来也有过时的嫌疑。但实质上还是因为问问题的人没有全面理解规范的内在含义。规范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一串注定要被淘汰的数字,而在于提供一整套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一个Hi-Fi界的正式规范至少告诉我们以下两方面的信息:1、由于测试结果与受试的环境条件紧密相连,环境稍加变化,结论往往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对测试环境的同等性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2、由于测试所涉及的理论是系统化且多样化的,我们必须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性、综合性的解读,否则无法得出公允的结论。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在不考虑放大输出功率以及实际负载的情况下,手机的失真可以做到和播放器不相仲伯,但其微弱的输出能力,让其在面对许多需要高能量转移的发声器时,往往力不从心。这就好比你不能因为奥拓比保时捷911省油,就认为其性能已经胜过911。
所以,即使Hi-Fi的行业规范目前看来已经比较陈旧,但也不能因此简单认定手机就已经超越了这套规范,因为此时我们并不了解其参数背后的测试环境;而由于Hi-Fi器材的各项参数需要进行系统的技术分析,单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数字进行比较,也无法有效证明手机已经实现了Hi-Fi。而且据我所知,目前有一部分手机将其使用的单个高规格元件的零负载理想参数作为整机参数进行宣传,这时的数字对比即使不是虚假宣传,也只是一场“外行看热闹”的文字游戏而已。假若我们真的需要验证手机的Hi-Fi性,那么只能按照纯技术的方法进行测试。任何带有宣传色彩的描述对认识的增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Hi-Fi”手机是否会对专业播放器产生冲击?
首先,Hi-Fi虽然是作为一种“圈子文化”而存在,但其本身并不排斥大众,相反,大众如何看待Hi-Fi,既影响大众对Hi-Fi的参与程度,甚至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Hi-Fi的原有含义。目前,烧友圈中不乏拥有较强知识功底的资深老烧,但圈子主要的构成还是年轻人。音乐资源的共享、群体的互动交流以及独特的身份认同感,是发烧文化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原因所在。但是,作为发烧文化滋生源头的技术却未见得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艰涩难懂的数字很难对个人的体验进行直接的解释,因此也很难有效促成年轻人彼此之间进行快速交流。于是乎,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烧友更愿意用各种约定俗成的“民间”标准去衡量器材好坏。“民间”标准虽然也蕴含了一整套的评价标尺,其中包含诸如解析、声场、下潜、延伸等诸多概念,但这些概念的含义并不见得很清晰,而且也缺乏统一的度量衡。所以,每当有看法不同的烧友聚在一起时,争执总是频频发生。
其实,不管如何诠释,民间标准的核心观点无非一个—“好听”即Hi-Fi。这无疑是一个有点“任性”的观念,但是,你也很难苛求他们去用一种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爱好。毕竟,人们按照何种方式去理解一种文化,是他们自己的自由,过于严肃还容易让人失去乐趣。“民意”倒逼“定义”的例子在Hi-Fi史上并不罕见,当年EMI的唱片制作人瓦尔特里格就曾经当众宣称自己创作的录音要做到比现场还好听,他的这种思维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包括卡拉扬在内的众多大腕。而失真相比石机(晶体管)要更大的胆机(电子管),由于其产生二次谐波失真比较讨好耳朵,居然也能梅开二度。当数量众多的烧友对Hi-Fi的认识都趋于表面化、大众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对手机Hi-Fi盘根问底。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谁能够满足或者引导大部分人的需求,意味着谁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我们这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宣传营销手段实现。舆论滚滚之下,技术也只不过是一种道具或者一个角度罢了—用不用,只看大众对技术的兴趣到达何种程度。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技术或者说掌握技术的人,向来是不惮于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放弃自己应有的话语模式的。国产手机厂商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都远远胜过播放器厂商,大规模的宣传轰炸对他们而言不是什么难事。当所有人都只能通过手机去认识Hi-Fi时,Hi-Fi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最后,Hi-Fi在中国是作为形成时间不长的小众文化而存在的—受众面的狭小正是促使Hi-Fi播放器向大众靠拢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这意味着音质方面必须要做出进一步的妥协(大众所喜爱的诸如功能多样、外观时尚、体积小巧等元素,即使没有在技术上和音质形成矛盾,也会使得厂家在音质方面的投入减少)。如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正在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的Hi-Fi便携播放器似乎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产品定位的模糊,市场参与者与日俱增等因素,使得如今的便携播放器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而当一款各方面都更考虑大众口味的手机将Hi-Fi作为自己的一种独特个性加以展现的时候,它显然比那些以艰涩概念为卖点的播放器更具吸引力。
写在最后
所谓“能做研究的都做着科研;那些不能做科研的就胡扯其方法论。”用萨缪尔森这句戏谑的格言来对龙蛇混杂的音频播放市场做一个总结,那是再合适不过。在各种声音交织混杂的时候,究竟应该选择手机还是播放器,其实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真正正确的问题也许应该是:“我究竟想要什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手机Hi-Fi也许尚未发生,但Hi-Fi不Hi-Fi,你又是否真的很在乎?
文 李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