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多年来,朱哲琴在众多听众心中就是一名歌者,她的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深深烙印。而2012年,她却以创始人的身份,创办了“看见造物”原创设计平台,该平台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当代诠释及应用。今年2月份,“看见造物”专柜将进驻广州方所。
看见,民族文化的“传”与“承”
你心中的朱哲琴,是否还是记忆深处唱着《阿姐鼓》的她?近年来,朱哲琴已不再是单纯的歌者,为推动传承、推动“中国创造”、发展中国文化,她在2009年与UNDP共同发起“世界看见”亲善行动。2010年,朱哲琴与一批先锋设计师、艺术家开展一场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他们搜集整理了内蒙古马鞍、马头琴制作,西藏山南尼木藏纸、藏香、藏式家具,贵州破线绣、红绣、锡绣、蜡染、苗银、石桥造纸,青海热贡唐卡、加牙藏毯等数十种民族手工艺。朱哲琴感慨道:“当代的中国更倾向于学习西方的设计和生活方式,我觉得中国的老祖宗创造了很多造物的方法,包括民艺、生活物品等等,但是我们却没有传承、运用和发展。”
2012年,朱哲琴创办了“看见造物”这个原创设计平台,倡导“上乘非奢侈”理念。2014年4月,“看见造物”用8000块青砖惊艳米兰国际设计周,引发世界关于东方美学和中国造物智慧的讨论。6月的保利春拍也成绩不俗,由“看见造物”监制的“看见·戏石屏风”以80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震惊四座。而后,该作品荣获第50届“世界手工艺大会”唯一特等奖,这也是此次大会从来自五大洲的871件展品评选出的最高奖。在11月举办的APEC峰会,“看见·戏石屏风”还被置于庄重会场,向各国政要展示东方之美。如同朱哲琴所言,“‘看见造物’正致力于用物质文明将传统与当代联系起来。”
听见,感受声音的力与美
作为一名歌手,她勇敢跨界,投身于“将中国民族工艺推向世界”的重任中。她也勇于挑战自己,突破歌声本身,去感受音乐以外的声音力量。去年9月,她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声·觉——朱哲琴声音艺术展”。展馆被布置成黑色的暗房,地板上铺了水池,水纹投影于墙上。在那个独特的空间里,她化身声音艺术家,通过水滴声、呼麦声、击罄声……纷繁变化的声音经由传感器转化为水池中变化的水流,水波变动再“倒影”在墙体上,通过灯光让声音的律动反射到现场,将无形的声音具象化,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声音的力与美。
这个别开生面的展览是朱哲琴艺术生涯的重要突破,她说:“我不再局限于一个音乐的框架里,而是脱离了音乐,走到‘声音’这个概念上去创作。现在的社会非常物质化,物质被认为是唯一的动力。但我感受的世界并非这样,我觉得人会因为一种感受,或一种内心力量而影响自身行为。声音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无形的、非物质的,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也能真正影响人心,这也是声音这么多年来给我的启发。”
无论是“听见”还是“看见”,采访中的朱哲琴一直强调两个字——传承。她说:“来到这世上的我们都不是孤独的,不是从零开始的。我们是带着父辈的基因而来,带着希冀而来,带着某种人类记忆而来。所以我相信,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有了某种传承的责任。”
《月出》,喜于沧海得遗珠
在刚过去不久的“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上,朱哲琴的专辑《月出》一举斩获“最佳民族/新世纪/世界音乐专辑”“最佳女歌手”和“百家传媒最受瞩目年度女歌手”三项大奖。制作周期长达四年的《月出》,被网友称为“本世纪最难产唱片”,但专辑一发,歌迷便知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月出》获得如此褒奖,除了朱哲琴依旧空灵悠扬的歌声,还因为24首来自少数民族的古老歌曲。专辑制作之前,朱哲琴带着仅十人的团队,深入云南、内蒙、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音乐采集之旅。一路上,朱哲琴听到许多即将消逝的古老却精湛的民族音乐,她说:“就像突然之间,你的手上被交付了很多珍宝,你绝对不会无所作为。”
于是朱哲琴认为,“我必须用我的专业,从音乐的角度上将这些古老的音乐传承,还要和当代结合起来去发挥。”她以“承上启下”的身份,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人与年轻的音乐人联系起来。
他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走了2万多公里路程,搜集1000余首民歌素材,通过筛选与再创作,收录到《月出》这张专辑中。面对成百上千个素材如何取舍,朱哲琴表示,“入选音乐都是一些鲜为人知、即将消失的,却又超越时空魅力的‘强沟通性’作品。”这张专辑中,“爱”便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主题,或是如诗经般矜持含蓄,或是像少数民族那般火热奔放。
文_蔡玲 图_受访者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