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女工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公益,打工,春晚
  • 发布时间:2015-03-03 09:21

  围坐在一张红色塑料桌子周围,几个穿着厚实衣服、操着不同口音的妇女一边编织着手链,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家长里短。此时的北京已入深冬,天气有些寒冷,但这似乎也并不能阻挡打工女性和她们的孩子来参加木兰社区的活动。

  木兰社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有着“打工村”之称的东沙各庄村,是一家服务于在京女工其子女的民间NGO。2010年1月,有着几年公益机构工作经验的齐丽和朋友张睿、张春芬等人成立了木兰社区,在北京市昌平区一个年租金5万元的院落里。虽然目前木兰社区只有5名全职工作人员,但常来的志愿者却多达100多名。“下午2点是手工活动,晚上7点有打工春晚的小品排演。”齐丽霞向《方圆》记者介绍,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女工及其子女开设了兴趣班、冬令营等。

  “听说能免费看书和参加各种活动。”这是参加小品排演的90后女工苏红说起来木兰社区的初衷。虽然年纪轻轻,但她现在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了。2013年,苏红从河北来到北京,她把孩子一起带到这里。在来木兰社区之前,苏红说觉得生活特别无聊,整天除了带孩子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常常会心烦意乱,是木兰社区让她找到了新的乐趣。不过,孩子马上到了上学的年龄,苏红打算让孩子回老家上学,到时候自己也就只能跟着回去了。

  同样全职带孩子的河南妈妈林晓今肩负更重的责任,因为她有着6个孩子需要照顾。林晓今有3个姐弟,这4个家庭中的6个孩子全部由她一人照顾。记者见到林晓今时,她正好带着2岁的龙龙和5岁的家家在木兰社区翻阅图书。“木兰社区里面朋友多,找人聊聊天能够解闷、舒心,孩子在这里也能学到东西。”林晓今言语中带着感激。

  林晓今做家政服务的姐姐林晓明正好赶上休息,所以也一起来到木兰社区做手工。林家姐弟都住在一起,在一个颇大的院子里,几排矮旧的平房被隔成一个个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供各人居住。因为天冷,每个房间里面都单独烧着煤炉,用一根铝制的烟囱通到外面,屋里屋外都弥漫着煤烟的味道。由于北京的雾霾,天灰蒙蒙的,林晓今的屋子里便更显得昏暗。

  相比而言,来自河北张家口的韩桂平租住的房子比林晓今的条件要好些,屋子里有卫生间,摆着两张大床。韩桂平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就住在这近20平方米的屋子里,每月租房的开销在600元左右。

  韩桂平今年39岁,是一名超市烟柜的销售员,月收入2000元。两个儿子都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她的工作时间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一到休息时间,她就会来到木兰社区做手工。

  韩桂平说自己比较内向,“一开始自我介绍都会不好意思,脸会一直红到耳根”。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学习,她又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父亲工作很忙,更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只能干着急,在家里哭。后来木兰社区实实在在地给了她很多帮助,解决了她的困难。

  韩桂平一家来北京已经快10年了,她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在此之前,她总共去过县城也不超过3次。她的父母也被她接了过来,家里的房子几乎破旧的不能住人了,“即使想回去也不回去了,相比之下,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我更喜欢这里的生活”。

  木兰社区还开了一家c店,专门卖一些别人捐助的衣物,价格很便宜,偶尔也出售一些女工的优秀手工作品。来这里淘衣服的安英告诉记者,“家里人穿的大部分衣服都是这里淘的,省了不少钱”。

  傍晚,“打工村”里华灯初上,喧嚣渐起,木兰社区很快没入了“打工村”嘈杂的夜市之中。女工们排演小品的声音也传了出来:“我们是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这种基本的人身权利意识,可能许多人并不在意,而在这些外来女工心中,却逐渐开始有了重要的分量。(除齐丽霞、韩桂平外,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文|方圆见习记者 沈寅飞 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